[00:00.50] 现在我们要介绍他的两个邻居, [00:06.50]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士诚和陈友谅。 [00:10.50] 这两个人都是当世之豪杰, [00:18.50] 根据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我们先介绍弱一点的: [00:24.50] 张士诚,男,1321年生人,职业是贩私盐,泰州人, [00:32.50] 在这里要先说一下贩私盐这一封建时代长期存在的行业。 [00:40.50] 盐是国家管制的物品,非经允许不能贩卖, [00:47.50] 但海水就在那里放着, [00:50.50] 不晒白不晒,不卖白不卖, [00:54.50] 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这条发财之道。 [00:59.50]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垄断必然造成行业的退化和官僚化, [01:06.50] 古代盐业也不例外, [01:09.50] 老百姓只要花三分之一的价钱就可以买到比官盐好得多的私盐。 [01:17.50] 为了严格控制这一行业利益,历代封建政府, [01:21.50] 无论是汉、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 [01:28.50] 也不管他们治国的方法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 [01:34.50] 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他们都遵照了韩非子的理论。 [01:40.50] 对待贩卖私盐的处罚也是不断的加重,到了隋唐时期, [01:44.50] 贩卖一石(约一百斤)私盐就要处死刑, [01:53.50] 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盐贩子, [01:59.50] 看他的个头,应该不止卖一百斤私盐, [02:05.50]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他是私盐贩子, [02:14.50] 所以他的起义兄弟也大都是干这行的, [02:19.50] 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 [02:23.50] 这就为他和朱元璋的长期矛盾打下了伏笔。 [02:29.50] 作为当时众多起义者中的一个,张士诚是通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决定他的历史地位的。 [02:35.50] 最艰苦的战役——高邮之战 [02:40.50]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兵后, [02:42.50] 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佑为纪年。 [02:54.50] 张士诚的王位还没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来了, [02:59.50] 其实元朝的官员们也是认死理的,谁称王就去打谁, [03:05.50] 要是碰到个埋头造反不称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 [03:11.50] 朱元璋就是占了这个便宜。 [03:15.50] 我们上文提到过的元朝名臣脱脱率领百万大军(注意,这个是实数)攻击高邮, [03:22.50] 所谓“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 [03:26.50] 此时私盐贩子张士诚表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03:32.50] 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放弃高邮,张士诚考虑良久, [03:38.50] 说出了一句话:“我们还能去哪里呢”。 [03:43.50] 是啊,还能去哪里呢。 [03:47.50] 死也要死在这里! [03:50.50] 元军用各种武器攻城,包括多种火炮, [03:54.50] 张士诚和他的两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就在城楼上坚守, [04:01.50] 所有的将士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04:05.50] 更重要的是,这些起义者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 [04:10.50]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至少死得悲壮! [04:18.50] 于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邮就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抵抗了百万元军三个月, [04:27.50] 这就是敢于拚命的力量。 [04:33.50] 正在高邮即将被攻下时,元朝政府内部出现了问题。 [04:40.50] 在以往的史书中,我们总是看到很多奸臣, [04:45.50] 这些人只顾自己不顾国家,是大家痛恨的对象, [04:50.50] 比如秦侩,比如贾似道,总是在关键时刻来那么一下, [04:57.50] 坏了国家大事。事实证明,少数民族政权也有奸臣, [05:02.50] 也会来这么一手。之后的内容就是俗套了,小人向皇帝进谗言, [05:13.50] 皇帝担心外面的将军造反,限令立刻回来,于是脱脱撤离了高邮, [05:21.50] 他挽救元王朝的努力也就这么付之东流。 [05:28.50] 此战之后,张士诚名扬天下,他再接再厉, [05:33.50] 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 [05:38.50] 却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盐生意的)。 [05:46.50] 然而从此之后,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 [05:53.50] 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再也不用贩私盐了, [05:59.50] 有钱了,有房子了,拿着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 [06:09.50] 朱元璋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 [06:16.50] 这个人确实没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确确是个好人, [06:22.50] 还是个大好人,他生来就沉默寡言,待人宽大, [06:29.50] 免除了江浙一带的赋税,江浙一带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纷纷为他修建祠堂。 [06:38.50] 但他的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也使得他无法成为枭雄,而只能做一个豪杰。 [06:48.50]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陈友谅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07:02.50] 但在介绍他之前,我们必须介绍他原来的老板,徐寿辉。 [07:09.50] 徐寿辉,出生年月不详(死期倒是很精确), [07:12.50] 湖北罗田人,是个布贩,据说小伙子长得很精神, [07:23.50] 而且为人正直,是罗田第一美男子, [07:27.50] 由于经常被元朝的官吏勒索,所以对元朝心怀不满, [07:33.50]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起义经过他的家乡, [07:39.50] 徐寿辉长期积累的怒火终于压抑不住,准备造反, [07:45.50] 他的手段还是宣传封建迷信,这次是明教。 [07:53.50] 为了搞宣传,他还找了两个帮手, [07:57.50] 一个是在麻城打铁的邹普胜(强人), [08:02.50] 另一个是江西和尚彭莹玉(大家应该熟悉), [08:09.50] 在宣传明教几个月后,他在大别山区发动起义, [08:15.50] 一举攻克罗田,他是红巾军的支流,所以也戴红巾, [08:22.50] 起义军连续作战,先后攻克黄州和浠水,并最终定都浠水县城, [08:32.50] 他的国号很值得一提,堪称自古以来最为奇特,叫天完(不是年号), [08:54.50] 这年号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和我一起做一个拆字游戏, [08:58.50] 把天完两个字的上面去掉,就可以发现是大元, [09:03.50] 这位布贩子唯恐自己的国号不能压制元朝, [09:07.50] 就想了这么个馊主意,在字上面讨个便宜。 [09:13.50] 我每次看到这个年号总觉得是过几天就完蛋的意思。 [09:21.50] 当时徐寿辉的地盘很小,只有黄州和浠水这一片地方, [09:27.50] 但他的排场却很大,元朝有的机构他都有,才那么几千人, [09:35.50] 就设置了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中央六部, [09:41.50] 真不知道他手下还有没有兵,估计是都去当干部了。 [09:49.50] 另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 [09:54.50] 此时一个人参加了他的队伍,此人相貌不凡, [09:59.50] 写得一手好字,正是陈友谅。 [10:09.50]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义军中, [10:12.50] 很多的领袖没有抵挡住元朝糖衣炮弹的攻击,被招安, [10:18.50] 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元朝暗通消息, [10:24.50] 只有这个人从头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统治, [10:29.50] 敢作敢当,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端的是一条好汉! [10:36.50] 陈友谅,男,1320年生人,原姓谢,工作是渔民,沔阳(今湖北仙桃)人, [10:49.50] 曾经在县里干过文书,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的家乡后, [10:55.50] 他参加了徐寿辉的部队,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 [10:59.50] 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当时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11:08.50]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由于当时徐寿辉已经称帝(不识时务), [11:18.50] 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围剿徐寿辉,攻破国都,彭莹玉战死, [11:27.50] 徐寿辉这才清醒过来,他率领部队退到湖北黄梅一带打游击, [11:34.50] 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然后红巾军大举反攻, [11:40.50] 重新夺取江西、湖南,并于汉阳县城(今武汉汉阳)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 [11:49.50] 当时的徐寿辉整编部队的手法实在厉害, [11:57.50] 他在每个士兵的背后写下了一个佛字,并说这样可以刀枪不入, [12:06.50] 这个谎话似乎容易被揭穿,因为士兵到了战场上就会发现不是真的(不信扎你一枪试试), [12:17.50] 这个谎话还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阵亡,那并不是这个字不灵, [12:26.50] 而是因为你的心不诚。也就是说没有死就是因为我写了字, [12:33.50] 死了怪自己,谁让你心不诚! [12:39.50] 这种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的荒唐逻辑在当时倒是很有市场, [12:46.50] 所以他的士兵在上战场前都要念经,搞得很多元朝政府军也莫名其妙, [12:53.50] 还以为是碰上了和尚。 [12:58.50] 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将领们,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 [13:05.50] 都是一等一的名将,在徐寿辉手下有所谓四大金刚之称, [13:12.50] 分别是邹普胜(总司令)、丁普郎(狂人,原因后来会说到)、 [13:21.50] 赵普胜(双刀无敌)、傅友德(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13:28.50] 此四人带领部队横扫元朝军队,创立了天完政权。 [13:36.50] 在徐寿辉的部队里,兄弟义气是为人看重的, [13:41.50] 如果有谁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大家的鄙视和惩罚的, [13:46.50] 这种组织体系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著名的洪兴帮, [13:53.50] 可是有讲义气的就一定会有不讲义气的。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14:00.50] 丞相倪文俊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直在徐寿辉身边, [14:06.50] 深知此人除了长得帅,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 [14:12.50] 自己是博学通才,文武双全,凭什么在徐寿辉手下干活, [14:21.50] 于是他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 [14:28.50] 却被人捅破,没有办法,只能自汉阳逃往黄州,因为黄州是陈友谅的老巢。 [14:40.50] 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陈友谅,他不但是陈友谅的领导,还提拔了陈友谅, [14:46.50] 让他成为了军队中间的高级干部,可以算是他的师傅。 [14:52.50] 可他忘记了一条中国人的古话,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15:01.50] 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八个字可以形容他, [15:06.50] 心黑手狠,胆大妄为, [15:10.50] 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确实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 [15:15.50] 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 [15:22.50] 别人不敢杀上司,杀兄弟,他干起来毫不犹豫, [15:27.50] 干完后还大大咧咧的承认,就是我干的,你能怎么地 [15:38.50] 他本是渔民,而且还是那种最低等的渔民, [15:41.50] 这种渔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 [15:47.50] 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身上总是有着挥之不尽的鱼腥味, [15:56.50] 陈友谅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16:05.50] 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 [16:08.50] 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对他而言, [16:12.50]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 [16:18.50] 他努力读书,终于在当地县衙找到了一份写作文书的工作, [16:24.50] 但这个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 [16:35.50] 原来读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在长时间的思考后, [16:39.50] 陈友谅似乎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 [16:49.50] 往上爬,不断的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顶点, [16:53.50] 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终要在我的面前低下头来。 [17:00.50] 于是,当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家乡时, [17:04.50] 本是元朝政府公务员的陈友谅参加了起义, [17:09.50] 将矛头对准了发工资给他的元朝, [17:13.50] 他参加起义的动机明显与那些贫苦农民不同, [17:20.50] 这动机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在陈友谅的心中, [17:24.50] 信义和忠诚不存在。 [17:28.50]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 [17:33.50] 是当他高高在上的时候,无人再敢藐视他! [17:39.50] 在陈友谅所学习的东西中,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都是不重要的, [17:48.50] 他掌握的最好的是“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之类的人生哲学, [17:57.50] 厚黑学应该也是他的专长,倪文俊欣赏的也就他这一点, [18:07.50] 但他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陈友谅会把这一招用在自己身上。 [18:17.50] 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跑到陈友谅处时, [18:22.50] 陈友谅仍然友善的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 [18:32.50] 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内幕合盘托出, [18:35.50] 越说越气愤,留下了眼泪,陈友谅平静的看着他,问出了关键的一句话: [18:44.50] “赵普胜他们怎么样了” [18:48.50] 听到这话,倪文俊更是悲从心中起,“ [18:54.50] 他们那几个人,你还不知道,都是徐寿辉死党, [19:01.50] 不过,我们联手,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19:28.50] 好了,这就够了,我不用再问了。 [19:13.50] 一天之后,汉阳的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 [19:18.50] 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 [19:21.50] 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 [19:26.50] 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 [19:31.50] 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 [19:35.50] 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19:40.50] 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 [19:45.50] 韩信告诉他只有十万,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 [19:54.50] 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 [19:57.50] 而陈友谅的能力远远不是十万兵可以包容的。 [20:03.50] 与他相比,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 [20:08.50] 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 [20:13.50] 他什么也不是,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的坐在宝座上就来气, [20:24.50] 这个废物为什么坐在上面,我还要向他请示, [20:31.50] 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时, [20:35.50] 思想中的图谋就将变成行动。 [20:41.50]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 [20:49.50] 第一个就是赵普胜。 [20:53.50]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 [20:58.50] 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对, [21:03.50] 就溜了,跑道朱元璋处继续当差。 [21:09.50]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 [21:17.50] 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段奇怪的描述 [21:22.50]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21:27.50] 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21:32.50] 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 [21:37.50] 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 [21:42.50] 只是希望活下去。 [21:46.50] 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的人, [21:52.50] 他绝不会放过徐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