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50] 此时的文天祥已经在元的监狱里待了很久, [00:06.50] 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起兵的,组织义兵抗元,战败后被俘。 [00:15.50] 这样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正是元朝统治者们理想的研究对象。 [00:23.50] 是什么支持着他去做这样一件根本没有可能达成的事呢? [00:31.50] 从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 [00:37.50] 个个都来劝降,但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00:43.50] 绝不投降! [00:46.50]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蒙古贵族们认识到, [00:50.50] 这个人心中有一样东西在支持着他, [00:55.50] 这样东西叫做道义! [00:58.50] 道义是个什么玩意儿? [01:02.50] 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蒙古贵族们还是把握住了一点, [01:08.50] 那就是只要降伏了这个人,就能树立一个典型,道义是可以被打败的。 [01:17.50] 于是他们换着法子折磨文天祥,从舒适的暖房到臭气熏天的黑牢, [01:26.50] 从软到硬,无所不用。 [01:30.50] 但文天祥软硬不吃, [01:34.50] 文天祥在艰苦的环境下,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 [01:40.50] 其中有两句话,是他内心的写照: [01:45.50]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01:52.50] 蒙古贵族们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忽必烈出场。 [01:58.50] 忽必烈是一个接受过长时间汉化教育的人, [02:03.50] 他深知,杀掉文天祥很简单,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难的。 [02:11.50] 他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对文天祥说, [02:17.50] 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这里做个宰相吧。 [02:25.50] 文天祥拒绝了他! [02:30.50] 忽必烈他实在无法了, [02:30.50] 只好对文天祥说:你想干什么,自己说吧。 [02:37.50] 文天祥昂头说道:只求一死! [02:44.50] 好好的活着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死呢,那个道义就那么重要? [02:52.50] 他佩服这个人,但也不理解他, [02:57.50] 成全了你吧! [03:00.50]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场,他到达刑场时, [03:07.50] 周围围着无数百姓,他们将看着这个英勇不屈的人被处死。 [03:15.50]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 [03:21.50] 南是哪个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给了他 [03:29.50] 他向南方跪拜行礼,然后坐下,从容不迫的对行刑的人说: [03:39.50] 我的事结束了。 [03:43.50] 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胜利者! [03:47.50] 他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 [03:51.50] 在这场以个人对抗一个国家的战争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03:59.50] 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04:04.50] 文天祥的行为告诉了所有的人,肉体可以被征服,但道义是不会被征服的。 [04:12.50] 这种道义,不但属于每一个人,也属于他们的国家,民族。 [04:18.50]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04:25.50] 我们介绍文天祥不但是要介绍他的伟大,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04:33.50] 作为典型人物,文天祥的行为及思想很值得研究, [04:39.50] 我们在前面说过,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是有着很深刻的联系的, [04:47.50] 文天祥的行为与后来明朝众多的正臣及东林党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04:56.50] 我们将在今后的文章中揭示这种隐秘的联系及其产生原因。 [05:03.50] 而元朝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05:08.50] 他们不了解自己统治下的这些人在想些什么,也不想了解, [05:16.50] 而文天祥却作为一个楷模,成为了被奴役者的精神偶像。 [05:22.50] 这样的统治是不会牢固的。 [05:29.50] 蒙古贵族们很注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 [05:33.50] 他们不接受汉化,不与汉人通婚(梦想娶赵敏的人就放弃吧), [05:46.50] 蒙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无法达成共识。 [05:53.50] 加上时不时又出来几个贵族叫嚣着把汉人都赶走, [05:58.50] 拿农田去养牛羊,幸好当时的丞相脱脱阻止, [06:04.50] 这个愚蠢的主意才没有得以实现。 [06:08.50] 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个脱脱不是后来的那个脱脱, [06:14.50] 这个元初的脱脱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06:19.50] 就是因为他的建议,元朝军队在攻陷很多城市后, [06:25.50] 没有大肆屠杀当地居民,而是不断向农耕文明发展, [06:30.50] 此人实在是功不可没。 [06:34.50] 可是这些曾经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已经在享乐的生活中沉沦了, [06:41.50] 有的连马都不会骑了, [06:44.50] 他们除了欺负家里那些手无寸铁的下人外,并无其他本事。 [06:50.50] 而等到这些下人们拿起了平时干活的菜刀和锄头反抗时, [06:56.50] 曾经的统治者就将手足无措。 [07:00.50] 比如蒙古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阿速军, [07:05.50] 这支部队即使在强悍的蒙古军队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07:10.50] 曾立下大功。当起义爆发时,他们被派去镇压, [07:18.50] 这支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日夜兼程, [07:22.50]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去抢了一把老百姓。 [07:28.50] 但是运气不好,在抢劫回来后,正好碰到了起义军, [07:34.50] 刚看到对方的旗帜,领队的首领便大叫“阿卜,阿卜”(快跑), [07:42.50] 这支最为精锐的部队就是这样败退的, [07:47.50] 退回去后还反复强调自己是遭遇数倍于自己的起义军才败退的。 [07:54.50] 就是这样的军队素质,才使得元朝军队在起义初期显得不堪一击。 [08:01.50] 但随着起义的扩大,元朝统治者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08:06.50] 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们的血管里复苏过来, [08:11.50] 他们重新整编了部队,战斗力也直线上升, [08:16.50] 先后镇压了全国很多地方的起义。 [08:22.50] 只要跨上马,我们仍然是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孙! [08:28.50] 而在元朝陷入危急之时, [08:30.50] 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丰富作战经验和军事才能的将领。 [08:36.50] 其中最优秀的一个,叫做扩廓帖木尔。 [08:40.50] 他还有个为人所熟知的名字——王保保。 [08:45.50] 扩廓帖木尔这个名字太拗口了,我们就称呼他为王保保吧。 [08:53.50] 王保保是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尔的外甥,也是他的养子, [08:58.50] 在察罕被杀后,他承担起了守护元朝的使命, [09:03.50] 并成为了明朝的主要敌人。 [09:06.50] 这个名字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09:16.50] 朱元璋终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 [09:20.50] 消灭元,为自己的父母报仇, [09:24.50] 而他提出的口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09:28.50]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09:36.50] 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 [09:40.50] 我们引用著名史学家吴晗先生的话来形容当时的局势: [09:47.50]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的性质改变了, [09:51.50] 不再是红巾军原来的阶级斗争的性质, [09:55.50] 而是一个汉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 [10:01.50] 今天的蒙古族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10:06.50] 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 [10:09.50] 当时的人们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骑兵一同联欢的。 [10:18.50]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 [10:22.50] 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 [10:26.50] 这次北伐是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 [10:32.50] 公元十世纪初,石敬瑭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10:37.50] 将北边险要之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10:42.50] 此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 [10:47.50] 其人格之无耻,行为之卑劣,脸皮之厚度,后人难于匹敌。 [10:54.50] 他的这一行为使得从此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斗争中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 [11:05.50] 由于中原以步兵为主,而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 [11:09.50] 割让十六州以后,中原步兵们就要在千里平原上直接面对骑兵的冲击。 [11:19.50] 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宋朝就毁在了石敬瑭的手中, [11:25.50] 中原的士兵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 [11:34.50] 在燕云失陷四百年后,朱元璋开始了他的北伐, [11:40.50] 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统一战争。 [11:46.50] 当时朱元璋已经占据了江浙和湖广一带, [11:51.50] 但元仍然占据着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11:56.50] 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朱元璋在出征前对他的士兵和将领们说了一句话, [12:03.50]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12:14.50] 北伐正式开始,主将是堪称明帝国双璧的徐达和常遇春, [12:22.50] 他们并未让朱元璋失望。 [12:25.50] 连续攻破元的防线, [12:28.50] 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山东。 [12:32.50] 这一过程实在是无甚可写,因为元军实在是不堪一击。 [12:40.50] 徐达常遇春一刻不停,从山东出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 [12:47.50]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顽强的抵抗。 [12:52.50] 驻守在这里的是元梁王阿鲁温,他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 [12:59.50] 危急时刻,他正确认识了形势,集中了五万军队, [13:03.50] 在洛水北岸布阵,等待敌军到来。 [13:09.50] 应该说,他占据了一个很好的位置, [13:12.50] 这个有利地形带给他两个优势,如果敌军敢于强攻, [13:19.50] 他就会召集军队击其半渡,打一个措手不及, [13:25.50] 而且即使作战不力,也方便撤退逃跑。 [13:29.50] 事实证明,他还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个优势,当然,不是前者。 [13:36.50] 当徐达军到达洛水时,他们并没有蒙古军队想象中的踌躇, [13:43.50] 而是在第一时间就发动了进攻,而组织进攻者正是永远当先锋的常遇春。 [13:50.50] 他带领军队象飞一样的度过了洛水, [13:54.50] 目瞪口呆的元军连部队都还没来得及组织起来, [14:00.50] 常遇春的钢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14:04.50] 于是,“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梁王阿鲁温做了俘虏。 [14:14.50] 就在徐达与常遇春出征山东,大破元军时, [14:18.50] 一个新的王朝在应天宣布了它的诞生。 [14:23.50] 1368 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继皇帝位, [14:30.50] 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14:35.50] 当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位, [14:42.50] 而朱元璋的反应自然也是十分惊讶,然后连连推辞。 [14:48.50] 大臣们肯定不会甘休, [14:51.50] 于是磕头的磕头,寻死的寻死(当然只是说说), [14:57.50] 好像朱元璋不当皇帝他就活不下去。 [15:01.50] 朱元璋为了不让大臣们难过, [15:05.50] 并挽救那些想寻死的大臣,只好勉为其难的登基了。 [15:10.50] 最后还要再说两句比如我是被迫的, [15:15.50] 都是你们逼我之类的话。 [15:18.50] 注意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脸上一定要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 [15:25.50] 就好像马上要被拉去杀头一样难受。 [15:30.50] 历史上的这套把戏大家应该也看惯了,封建社会历来都是如此。 [15:38.50] 但这一套不演也是不行的,大家各有所需, [15:43.50] 大臣演完后可以升官发财,朱元璋演完后可以做皇帝,可以说是双赢。 [15:52.50] 不管我们如何鄙视这套把戏, [15:56.50] 但王朝建立的事实及其对历史深远的影响的是存在的。 [16:05.50] 它将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延续二百七十六年, [16:09.50] 并将它的影响扩展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16:13.50] 它的光辉,它的荣耀,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拥有的。 [16:19.50] 它的阴暗,它的丑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承受的。 [16:26.50] 1368 年正月初四,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 [16:33.50] 在这一天,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宝座上, [16:39.50] 看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 [16:46.50] 他没有想到,这个位置会属于自己, [16:52.50] 其实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饱饭,一个家,一个妻子, [17:00.50] 如果运气好,能有一头牛帮他耕地。 [17:07.50] 然而现实的残酷逼迫他选择了这一艰苦的道路, [17:12.50] 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人可以陪伴他, [17:15.50] 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17:22.50] 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如果我当时能吃饱饭,能活下去, [17:29.50] 我还会走这条路吗? [17:34.50] 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放牛娃朱元璋, [17:40.50] 不,我们应该称呼他为皇帝朱元璋了,他很明白: [17:47.50]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17:52.50] 在这里,我们还要介绍一下韩林儿, [17:56.50] 这位原先朱元璋的皇上现在哪里呢? [18:01.50] 他已经在江底沉了一年了。 [18:08.50] 1367 年,韩林儿坐船到应天, [18:12.50] 由朱元璋手下将领廖永忠迎接,结果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 [18:18.50] 船沉了,事后廖永忠承认是自己干的。 [18:24.50] 但问题在于,他有没有得到朱元璋的指示呢? [18:30.50]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18:34.50] 朱元璋留着韩林儿只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18:40.50] 但当他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18:46.50] 诸侯都没了,要天子干什么? [18:50.50] 朱元璋事后曾经表白过自己, [18:53.50] 说他本无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张, [18:57.50] 并且还公开指责他,说如果不是你小子自己干这件事情, [19:03.50] 以你的功劳,我本是要封你公爵的,现在为了惩罚你,只封侯爵。 [19:12.50] 这真是奇谈,以廖永忠的功劳, [19:16.50] 如何与徐达、李文忠等人相比,可封公爵? [19:21.50] 给你个侯爵,自己偷着乐吧。 [19:25.50] 无论如何,朱元璋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19:31.50] 在成功占据了山东和河南后, [19:34.50] 明军向着最后的目标大都(今北京)前进, [19:39.50] 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也是蒙古统治的中心, [19:44.50] 只要占据了大都,就可以宣告元朝的灭亡。 [19:49.50] 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 [19:53.50] 徐达军攻克通州,直逼大都,目标就在眼前! [19:59.50] 大都作为元的中心,城防十分坚固, [20:02.50] 而且城中有大量的军队和粮食,足以坚守一年以上, [20:07.50] 而更为严重的是,就在离大都不远的太原, [20:12.50] 王保保统帅的十万大军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勤王。 [20:19.50] 徐达和常遇春充分估计了困难,做好了应对多种情况的准备, [20:26.50] 于八月二日才正式包围大都。 [20:30.50] 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这里并没有大军驻守, [20:35.50] 也没有元朝皇帝,这位仁兄听到消息, [20:40.50] 七月二十八日就带着老婆孩子跑了。 [20:45.50] 看来怕死的还真不少。 [20:48.50] 当徐达纵马奔入齐化门时,他没有意识到, [20:52.50] 自己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20:58.50] 中原政权失去四百年的燕云地区终于收复了, [21:04.50] 从此它就像母亲的手臂一样保卫着自己的孩子, [21:08.50] 抵御着游牧民族的侵略。 [21:12.50] 在它的庇佑下,明朝获得了发展政治经济的时间和环境, [21:20.50] 在盛唐之后,经历长达四百年的战乱, [21:25.50] 中原政权终于真正且完全掌握了这片大地的统治权, [21:32.50] 在这片土地上,在明王朝的保护下, [21:36.50] 农民勤劳耕作,商人来回奔波,先进的生产力不断的向前发展。 [21:43.50] 这是不朽的历史功绩! [21:46.50] 光荣属于徐达、常遇春,更属于朱元璋! [21:53.50] 无论朱元璋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也无论后世对朱元璋如何评价, [22:01.50] 但属于他的光荣无人可以拿走,他的不朽功勋无人可以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