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50] 朱元璋十分痛恨从商的人, [00:04.50] 这极有可能与他在小时候被屯米的奸商害过有关, [00:11.50] 当时的著名富商沈万三就成为了他重农抑商政策的牺牲品。 [00:17.50] 这位沈万三十分有钱,据说家里有个聚宝盆,所以钱财源源不断, [00:26.50] 这位同志也想学习吕不韦,想搞一把政治投机, [00:32.50] 他主动投靠朱元璋,并出钱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 [00:38.50] 这些城墙十分坚固,都用上好的花岗石修建, [00:43.50] 并用糯米为浆,外面还涂有石灰,堪称铁壁。 [00:50.50] 沈万三花了大价钱,希望朱元璋给他点好处, [00:55.50] 可他从来就不明白朱元璋是个怎样的人, [01:00.50] 朱元璋听说此事后,不动声色,等城墙修好,就准备杀了他。 [01:09.50] 沈万三实在太蠢,像朱元璋这样的人怎么会容忍一个商人去修建首都的城墙! [01:17.50] 还是马皇后反复劝说,朱元璋才没有动手, [01:22.50] 但他还是没收了沈万三的财产,把他发配到云南。 [01:28.50] 沈万三平生第一次作了亏本生意,但他并不是唯一的不幸者, [01:35.50] 几乎所有的商人都受到了歧视, [01:38.50] 朱元璋限制商人的行为看似平常, [01:41.50] 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宋朝以商为主的发展方向, [01:47.50] 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1:54.50] 在政治制度上,他几乎照搬了元朝的各项机构, [02:01.50] 中央设中书省,左右相,主管国家大事,下设六部, [02:07.50] 当时的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的明朝政府将继续按照元朝的官制走下去, [02:14.50]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是他们意想不到的。这也留待后面再说。 [02:21.50] 在此,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这是明朝的一个特色。 [02:30.50]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 [02:37.50] 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 [02:42.50] 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 [02:49.50] 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 [02:55.50] 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 [02:58.50] 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03:06.50]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 [03:15.50] 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 [03:21.50] 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 [03:29.50] 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 [03:36.50] 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 [03:40.50] 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03:48.50]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 [03:53.50] 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 [03:57.50] 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 [04:05.50] 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 [04:10.50]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04:19.50]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 [04:25.50] 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 [04:32.50] 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 [04:37.50] 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 [04:43.50] 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 [04:47.50] 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 [04:51.50] 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 [04:58.80] 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05:03.50]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 [05:11.50]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 [05:16.50] 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 [05:22.50] 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05:27.80]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也可能会疯的。 [05:36.50]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05:47.50]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 [05:51.50] 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 [05:57.50] 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 [06:02.50] 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 [06:10.50]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 [06:14.50] 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 [06:23.80] 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 [06:28.50] 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06:34.50]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06:42.50]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 [06:48.50] 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 [06:53.50] 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 [06:57.50] 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07:08.50]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 [07:12.50] 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 [07:20.50] 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07:27.50]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 [07:32.50] 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 [07:38.50] 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 [07:44.50] 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 [07:50.50] 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07:57.50]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 [08:00.50] 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 [08:06.50] 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08:15.50]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 [08:21.50] 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08:27.50]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 [08:32.80] 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 [08:38.50] 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08:44.80] 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 [08:49.50] 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08:56.70]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 [09:01.50] 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09:11.50] 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 [09:18.50] 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09:22.50]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09:27.80] 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 [09:31.50] 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派任官职。 [09:35.50] 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 [09:41.50] 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 [09:47.50] 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 [09:55.50]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 [10:02.50] 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 [10:06.50] 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 [10:11.80] 状元也是人,凭什么不是我?! [10:18.50] 事实也是如此,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 [10:21.50] 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 [10:28.50] 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 [10:34.50] 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景仰! [10:42.50]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 [10:46.50] 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 [10:52.50] 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 [10:55.50] 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 [11:00.50] 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11:05.50] 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 [11:09.50] 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 [11:16.50] 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 [11:21.50] 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11:27.50] 这种人在明朝276 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 [11:33.50] 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非常厉害。 [11:38.50] 他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他。 [11:43.50]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人, [11:49.50] 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 [12:00.50] 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12:05.50] 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 [12:12.50] 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 [12:18.50] 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 [12:29.50] 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 [12:34.50] 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在此特为这位忠臣和读书天才正名。 [12:44.50]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 [12:50.50] 朱元璋及他的子孙们早就为他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 [12:56.50] 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 [13:01.50] 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的痛苦中,在某种程度上, [13:05.50] 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13:09.50] 这道关卡就是八股。 [13:16.50] 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 [13:20.50] 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 [13:25.50] 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13:31.50]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 [13:34.50] 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 [13:38.50] 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 [13:42.50] 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 [13:50.50]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13:57.50] 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 [14:04.50] 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 [14:08.50] 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 [14:13.50] 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 [14:16.50] 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 [14:22.50] 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 [14:27.50] 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4:36.50]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 [14:49.50] 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4:55.50] 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 [15:00.50] 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15:05.50]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 [15:13.50] 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 [15:21.50] 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15:29.50]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 [15:34.50] 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 [15:40.50] 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 [15:46.50] 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 [15:52.50] 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 [15:57.50] 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 [16:01.50] 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16:05.50]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 [16:08.50] 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 [16:12.50] 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16:16.50]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 [16:19.50] 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16:24.50] 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16:31.50]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 [16:39.50] 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 [16:47.50] 朱熹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 [16:53.50] 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 [16:56.50] 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17:03.50] 天可怜见!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 [17:10.50] 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 [17:16.50] 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确实是一种折磨。 [17:24.50] 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天不应, [17:29.50] 谁知道这家伙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 [17:35.50] 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 [17:39.50] 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 [17:43.50] 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神, [17:46.50] 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17:51.50] 无数考生午夜梦回, [17:53.90] 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 [18:00.90] 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 [18:06.80] 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恶气。 [18:10.50] 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啊,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 [18:21.50] 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 [18:26.50] 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 [18:32.50] 在下曾经看过两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 [18:38.50] 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的, [18:42.50] 实在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佩服不已。 [18:48.50]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 [18:51.50] 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 [18:54.50] 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 [19:00.50] 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 [19:06.50] 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 [19:14.50] 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 [19:17.50] 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 [19:23.50] 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19:31.80]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 [19:35.50] 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 [19:40.50] 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 [19:44.50] 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19:51.50]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 [19:57.50] 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 [20:05.50] 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 [20:11.50] 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 [20:19.50] 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同志起家的班底。 [20:27.50] 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20:32.50] 有的朋友问道,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 [20:40.50] 确实,他好像很少出面干什么大事, [20:43.50] 这是由他的工作特点决定的。 [20:47.50] 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办理, [20:51.50] 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 [20:58.50] 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 [21:03.50] 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 [21:08.50]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 [21:11.50] 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21:17.80]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 [21:24.50] 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21:27.80]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 [21:31.50] 淮西集团很快就遇到了对手, [21:35.50] 那就是浙东集团,这个集团的首领就是刘基。 [21:41.50] 这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 [21:47.50] 朱元璋似乎也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21:53.50] 这场戏的主角是李善长和刘基,但仅有主角是不够的, [21:59.50] 下面我们要介绍配角和龙套出场,这些人人多势众, [22:05.50] 是这场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2:10.50] 他们的名字叫言官。 [22:13.50] 言官到底是什么官呢,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官, [22:18.50] 到了明朝后期,也有人把这些人称为骂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