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50] 朱元璋建国之初,仿照元朝制度,建立了御史台, [00:07.50] 到了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 年),朱元璋将其改名为都察院, [00:14.50] 都察院的长官是左右都御史,这个官名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听到, [00:23.50] 而都察院的主要骨干是都察御史, [00:26.50] 这些人权力极大,他们什么都管, [00:30.50] 由于平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事务要处理,就整天到处转悠, [00:37.50] 不是去兵部查吃空额,就是到刑部查冤假错案, [00:42.50] 办事的官员看到他们就怕。 [00:48.50]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人权力如此之大, [00:52.50] 要是他们也徇私枉法怎么办呢,说到这里, [00:57.50] 我们就要大大的佩服一下朱元璋了, [01:00.50] 他想了一些很绝的方法来规范御史的行为, [01:06.50] 首先挑选御史的时候, [01:09.50] 专门找那些书呆子道学先生,认死理的去干这行, [01:14.50] 因为这工作得罪人,捞不到钱,而道学先生是最合适的人选。 [01:21.50] 其次,他用了以小制大的方法, [01:26.50] 这些御史都是七品官,可以说是芝麻官, [01:31.50] 赋予他们监管长官的权利,就使得他们不敢过于张狂。 [01:37.50] 有个官名叫八府巡按(周星驰电影里出现过), [01:43.50] 大家咋一听,八府的巡案, [01:45.50] 官一定很大,其实这也是个芝麻官, [01:50.50] 往往是朝廷临时委派监察御史担任的, [01:55.50] 就相当于以前所谓的特派员,官极小,权极大。 [02:03.50] 这些人的行为特点可以概括为: [02:06.50] 你要打我,我就骂你。 [02:09.50] 这不是一句玩笑话,他们从不动粗,全部功夫都在嘴和奏章上, [02:16.50] 你要是得罪了他,那就惨了, [02:20.50] 这些人骂人的功夫极高,都是饱读诗书之辈, [02:26.50] 骂人也有典籍来历,出自某典某条。 [02:30.50] 如果你书读得少,还以为他在夸你呢。 [02:36.50] 可能回家查了书,看到某个典故方才恍然大悟, [02:41.50] 连祖宗十八代也给人骂了。 [02:44.50] 这种骂人不带脏字的功夫,实在厉害。 [02:47.50] 到东林党达到了高峰, [02:50.90] 那可真是口水横飞,引经据典,用意恶毒却又言辞优美。 [02:58.50] 套用葛优的一句话:“人家骂你都听不懂!” [03:04.50] 朱元璋搞来这群人后,他自己也很快就吃到了苦头。 [03:11.50] 洪武年间,御史周观政巡视南京奉天门, [03:16.50] 这里说明一下,周观政是巡城御史,属于最低层的监察御史。 [03:24.50] 在他巡查时,遇见一群太监正领着一伙女乐往奉天门内走去。 [03:38.50] 根据大明的内宫制度,女乐是不准入内的。 [03:43.80] 周观政当即上前制止,领头的太监理都不理他, [03:49.50] 说了一句:“我有圣旨在身!”(注意这句话的分量)。 [03:55.50] 按说一般人也就放他过去了, [03:58.50] 可周观政坚持说就是有圣旨也不得违背大明的内宫制度, [04:04.80] 坚决不准女乐入内。太监遇到这么个人,只好回宫禀报朱元璋。 [04:14.50] 朱元璋苦笑一下,便传口谕, [04:17.50] 不再让女乐入宫,还特意加上一句, [04:21.50] 周观政你干得好,回去休息吧。 [04:26.50] 无论怎么说,朱元璋已经仁至义尽,给足了周观政面子。 [04:32.50] 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04:35.50] 周观政死都不走,这个书呆子不依不饶, [04:40.50] 一定要朱元璋出来和他说, [04:44.50] 朱元璋明白自己选的这些人都是不会通融的。 [04:49.50] 娱乐也搞不成了,亲自穿上朝服出宫进行安抚, [04:55.50] 对周观政说,你做得对,我已经反悔,不用女乐了。 [0:02.50] 周观政听到后,才回家睡觉。 [05:07.50] 真是千古奇谈!皇帝口谕还不行,居然还要亲自出来道歉! [05:15.50] 我们在叹服这个书呆子的同时,不也应该钦佩他的勇气和正直吗, [05:22.50] 大明王朝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持原则的人,才能够延续两百年长盛不衰。 [05:32.50] 应该说朱元璋搞的这个监察制度是相当不错的。 [05:38.50] 但请注意,如果你不属于言官,可千万别多嘴! [05:45.50] 不要看着言官在皇帝面前摆威风,你也跟上去来两句,不砍了你才怪。 [05:52.50] 言官敢这么做,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05:57.80] 自古以来,就有言官的设置, [06:02.50] 这些人不管具体事情,他们的任务就是提意见, [06:06.50] 而历来的封建王朝也形成了一个传统——不杀言官。 [06:12.50] 历史上无论多昏庸的皇帝,也很少有胆量敢杀言官的。 [06:18.50] 所以在朝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06:22.90] 言官在下面说皇帝的不是,一点不给皇帝留面子, [06:27.50] 还洋洋自得,很有点你能把老子怎么样的气魄。 [06:32.90] 而皇帝只能在上面一边听,一边咬牙切齿, [06:37.50] 想着明天就把你调个位置再整治你。 [06:43.80] 上面说的那个故事并不只是为了说明言官的权力和威严,列出此故事还有一个目的。 [06:54.50] 大家也可以看出,这件事情中, [06:57.50] 周观政做的过分了,用今天的话说,太较真了。 [07:03.50] 皇帝有很多事情,你把女乐拦住, [07:07.50] 皇帝也传口谕,表扬了你,这就足够了。 [07:11.50] 非要皇帝出来跟你说清楚,他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和耐心。 [07:17.50] 朱元璋是制度的制定者,所以他要做榜样, [07:22.50] 但后来的皇帝呢,天刚亮就让他起床顶寒风出来和你说清楚? [07:29.50] 就算再好的脾气也会被这些御史惹火的, [07:34.50] 可见,御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发展方向会出现一定的偏移, [07:41.50] 我们将在后面看到这股偏移的力量对国家造成的巨大影响。 [07:49.50] 演员到齐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场戏是怎么演的吧。 [07:57.50] 李善长,他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被封为韩国公, [08:07.50] 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 [08:12.50] 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 [08:22.50] 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五位仁兄有多厉害, [08:26.90] 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 [08:32.50] 而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 [08:37.50] 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08:41.90]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 [08:52.50] 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 石, [09:00.50] 而李善长是4000 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09:07.50] 后人往往不解,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09:13.50] 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09:20.50]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 [09:27.50] 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 [09:33.50] 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 [09:39.50] 这样的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 [09:43.50] 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 [09:46.50] 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比他还要准确! [09:52.50]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 [09:57.90] 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 [10:02.50] 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么? [10:07.50] 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 [10:12.50] 用来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 [10:19.50] 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 [10:25.50] 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 [10:30.50]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还想要封赏么。 [10:35.50] 刘基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 [10:42.50]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 [10:46.50] 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机构建立的御史台, [10:52.50] 刘基的官位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 [10:57.80] 我们前面介绍过言官们的力量,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11:04.50]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这个人是李善长的亲信, [11:12.50] 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 [11:18.50] 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请, [11:25.50] 刘基却软硬不吃,不但不买他的帐,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 [11:33.50] 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 [11:38.50] 不巧的是,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 [11:44.50] 他虽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 [11:48.50] 他明白直接找刘基求情是不行了,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 [11:54.50] 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 [12:00.50] 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12:05.50]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 [12:09.50] “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 [12:19.50] 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 [12:25.50] 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 [12:30.50] 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倒刘基的身上, [12:35.50] 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12:40.50]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12:46.50]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 [12:50.50]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 [12:55.50] 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13:03.50]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 [13:07.80] 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 [13:16.90]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 [13:21.50] 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 [13:25.50] 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13:31.50]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 [13:35.50] 想把首都建在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 [13:42.50] 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首都建在凤阳是绝对不行的, [13:53.80] 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 [14:01.50]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 [14:06.50] 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刘基的, [14:11.50] 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 [14:18.50] 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 [14:22.50] 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14:27.80]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基给蒙了, [14:33.50] 刘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 [14:45.50] 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 [14:49.50] 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14:55.90]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 [15:00.50] 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 [15:05.50] 不断收集李善长的把柄,并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 [15:10.50] 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 [15:14.50] 朱元璋不是蠢人,他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 [15:20.50] 开始并未为之所动,但时间长了, [15:25.50] 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 [15:31.50] 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 [15:39.80]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 [15:46.50] 他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靶子,一定要学刘基,找一个代言人, [15:54.50] 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 [15:59.50] 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 [16:04.50] 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 [16:09.50]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 [16:12.50] 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 [16:16.50] 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16:22.90] 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为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 [16:28.50] 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 [16:35.50] 就在浙东集团最得意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16:40.50] 由于刘基这个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 [16:47.50] 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 [16:51.50] 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人也起了疑心, [16:55.50] 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17:02.50]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 [17:06.90] 初始比较和谐,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这次谈话, [17:13.50] 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 [17:18.50] 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17:28.50]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 [17:37.50]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 “你觉得杨宪如何?” [17:46.50]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17:57.50] 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 [18:03.50] 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 [18:08.50] 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18:19.90]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18:29.90]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 [18:36.50] 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18:43.10]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18:50.90] 朱元璋佩服的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19:01.50]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19:09.50] 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 [19:17.50] “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19:28.90] 说完这句话,刘基松了口气,他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 [19:36.80] 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19:42.50]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 [19:53.50] “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20:00.50]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 [20:06.50] 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20:12.50] 他没有细想,回答朱元璋: [20:16.50] “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20:25.50]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