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50] 胡惟庸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李善长不愿意和朱元璋为敌 [00:08.90] 不是他没有野心,而是因为畏惧 [00:13.80] 不用交手,胡惟庸已经明白 [00:18.50] 自己上错了擂台,他跟朱元璋根本不是一个公斤级的选手 [00:25.50] 但后悔已经太晚了 [00:31.50] 之后发生的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00:34.50] 很多史料记载,是胡惟庸准备谋反,为人揭发 [00:39.50] 所以朱元璋动手解决了,此事另有隐情 [00:47.50] 在我看来,后者可能更有可信度 [00:53.50] 洪武十二年(1379)十月,占城国(今越南中部)派使节来南京进贡 [01:02.50] 但是胡惟庸没有将此事奏报给朱元璋知道 [01:07.50] 这应该可以算是严重的外交事件,朱元璋得知占城国使团抵达京城时 [01:14.90] 长期累积的怒火终于爆发,他严辞训斥了应对此事负责的胡惟庸和汪广洋(时任左都御史) [01:25.50] 其实这个时候,胡惟庸最正确的应对方法是认错 [01:30.50] 谁没有个打瞌睡的时候呢 [01:33.50] 他却和汪广洋把责任推给了礼部,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了事 [01:39.50] 他没有被胡惟庸牵着鼻子走,去查询到底是谁干了这件事 [01:46.50] 而是先处死了汪广洋,然后囚系了所有与此事有关的官员 [01:54.50] 既然不是你就是他,那我把你们都抓起来一定是没错的 [02:01.50] 刀已经架在胡惟庸的脖子上了,何时砍下只是个时间问题 [02:10.50] 他并没有等太久 [02:13.50] 涂节是胡惟庸的死党,他当时的职务是御史中丞 [02:17.50] 相信大家已经熟悉了这个官职.他在胡惟庸集团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02:23.50] 发动舆论攻击政敌,拉帮结派图谋不轨 [02:28.50] 哪样都少不了他,胡惟庸一直把他看作自己的亲信 [02:34.50] 然而这个亲信用自己的行为重新解释了死党这个词的含义——致你于死地的同党 [02:46.50] 他眼见胡惟庸不行了,便把胡惟庸的阴谋上报给皇帝 [02:51.90] 朱元璋等待的就是这一刻 [02:55.50] 他命令立刻处死胡惟庸、陈宁和胡党中的重要成员,并灭了胡惟庸的三族 [03:03.50] 然后他命令,深入调查还有谁参与此事,如果查证属实,一律处死 [03:12.50] 于是名留青史的胡惟庸案件拉开了序幕,事实证明 [03:19.50] 查证属实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太麻烦 [03:24.50] 而一律处死很容易,当时的审讯方式也为此案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03:32.50] 审案的官员抓住嫌疑人后首先提供的待遇不是咖啡或是清茶 [03:39.50] 而是死打一顿,打完再说,有些与被审官员有仇的家伙还会趁乱上去过过手瘾 [03:48.50] 反正也是办公事,顺便报报私仇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03:54.50] 那些读书人哪里经得起打 [03:57.50] 东扯西拉供出很多所谓同党来 [04:01.50] 只要自己认识的,有一面之缘的 [04:05.50] 借过钱的,还过债的,想到什么人就说什么人 [04:10.50] 审案官员自然大喜,上奏皇帝,再去抓其他人,于是案件越来越大 [04:18.50] 从洪武十三年(1380)案发,连续查了好几年,被杀者超过一万人 [04:29.50] 胡惟庸精心筹划多年的计划和组织就这么被摧毁了,事实证明 [04:37.90] 朱元璋要消灭他十分容易,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 [04:46.50]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胡惟庸都只是一个跳梁小丑 [04:51.80] 他唯一的有成效的工作就是拉了上万人和他一起共赴黄泉 [05:00.50] 我们差点忘记了那个告密的涂节,他的结局颇有戏剧色彩 [05:08.50] 这个在胡惟庸案件中扮演了滑稽角色的人案发后即被押赴刑场 [05:14.90] 与胡惟庸一同被处死,不知此二人在刑场上相遇,会有何感慨 [05:28.50] 胡惟庸死了,这个结果正是朱元璋需要的,现在他正坐在自己的龙椅上 [05:36.50] 看着下面的大臣们,这些可怜的幸存者 [05:41.50] 他们和胡惟庸同朝为臣,或多或少都有些接触 [05:47.50] 眼看着自己的同僚们一个个被拉出去杀掉,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 [05:56.90] 该结束了吧,我们只想活下去 [06:02.50] 朱元璋却并不这么想,在他看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06:10.50] 不要急,好戏才刚开始 [06:19.50]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后仅一个月 [06:24.80] 就撤销了丞相这个延续上千年的职位.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安排机构分流人员 [06:34.50] 如此大动作,却干得雷厉风行,干净利落 [06:38.50] 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早有准备的 [06:42.50] 就如同水浒传的宋江,晁盖死后无论如何不肯继位 [06:48.50] 一旦"勉为其难"答应了,立刻就能组织大型庆典 [06:54.50] 无论如何,朱元璋达到了他的目的 [06:58.50] 丞相这个让人讨厌的职位终于消失了,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07:05.50]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对于他的王朝和他的子孙来说,这将是他人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 [07:15.50]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介绍一下为什么丞相这个职位是必须存在的 [07:24.90] 很多朋友会问,了解史实不是已经很有趣了吗 [07:30.50] 为什么还要说这些历史本质类的东西呢 [07:34.50] 我们有必要让大家知道这样做的好处 [07:39.50] 大家知道,史实丰富多彩 [07:42.50] 写起来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读起来也更有趣 [07:47.50] 而所谓的历史内涵和规律却相当的枯燥 [07:53.50] 但请大家注意,掌握这些内涵和规律却可以让你拥有想象不到的能力 [08:03.50] 相信很多人对诸葛亮和刘伯温这两个智慧化身非常崇拜 [08:08.50] 他们往往能够预见到事情的发展方向 [08:12.50] 即使住在农村里,一年进不了几次城,也能够知道天下大势 [08:19.90] 并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走向 [08:23.90] 如诸葛亮之于隆中对,刘伯温之于安丰之战 [08:30.50] 他们为什么能够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呢 [08:34.50] 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满足于看到事情的表面,而是深刻的理解了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08:43.50]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 [08:45.50] 我们的每一个人都能走上刘伯温,诸葛亮之路 [08:51.90] 我坚信,这是很有可能的 [08:56.50] 我们就此开始吧,还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 [09:01.50] 这次我们的主角还是张三,他刚刚当完了地主 [09:09.50] 这次我们仍然用他当主角,但在丞相这一篇中 [09:14.50] 他不能直接当丞相,而是要先当村长 [09:18.50] 张三当上了某村的村长,他就要开始管理 [09:23.50] 每天他会从村东头逛到村西头,看甲家的门有没锁好 [09:30.50] 乙家的两口子有没有吵架,村子不大,一天可以逛两三趟 [09:36.80] 完事后回家睡觉,这就是村长的管理生活 [09:42.50] 不久,张三当上了乡长,乡很大,他要逛一天才能走一圈 [09:50.50] 于是他开始两天逛一趟,把工作交给村长负责 [09:58.50] 由于工作出色,张三当上了知县 [10:02.50] 他每天再也不能去逛了,他全部的时间要用来批示乡长们报告,并完全信任他们 [10:13.50] 之后张三不断升官,从知府到布政史,再到丞相,全国都归他管(我们假设没有皇帝) [10:24.50] 这下子张三就忙了,他连看奏章的时间都没有 [10:29.50] 每天见无数的人,忙到晚上还没完,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都要找他 [10:37.50] 而他一个人要对这些部门的提议作出决断,他实在太累了 [10:43.50] 于是他找了一个人帮他的忙,并把自己的权力分一部分给他 [10:50.50] 大概情况就是这样,张三的位置就类似皇帝 [10:55.90] 他找来帮忙的那个人就是现实中的丞相 [11:02.50] 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 [11:06.50] 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 [11:12.50] 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丞相的由来,这个故事虽然简单 [11:18.90] 但却包含了政治学上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论——分权制衡理论 [11:27.50] 历来的皇帝不乏英明之人,他们并不比朱元璋差,却都使用了丞相制度 [11:36.50] 作为皇帝专制的封建社会,皇帝是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权利交出去的 [11:43.50] 因为一旦将权力分给别人,自己就有被制约的危险 [11:49.50] 但皇权的无限扩大性与皇帝的精力有限性的矛盾,必然导致丞相制度的产生 [11:58.50] 说到底,丞相确实是一个讨人厌的家伙 [12:03.80] 他不断的给皇帝提意见,并且还能反驳皇帝,作为皇帝是不会喜欢这个家伙的 [12:12.50] 他认为,这个人只不过是自己招来干活的一个打工仔 [12:18.50] 自己给了他工作,给了他权力,但这个人却什么都要管 [12:25.50] 他不但要管国家大事,还要管自己的私事 [12:30.50] 想修个房子他要管,说是费钱,想出去玩他要管,说是劳民 [12:38.50] 甚至有些过分的家伙,连自己吃饭休息睡老婆,他也要管 [12:45.50] 不但要管,还振振有词,美其名曰“为了陛下身体着想” [12:51.50] 脸上还经常是一副欠揍的表情,好像自己总是欠他二百块钱似的 [12:59.50] 到底谁是老板,谁是打工的 [13:05.50] 问题在于,你还不能发脾气,那些士大夫们都看着呢 [13:13.50] 你要接受他的意见,态度还要好 [13:18.10] 如果你忍不住骂了他,甚至于处罚了他 [13:22.50] 那麻烦就来了,道理总是在丞相一边 [13:27.50] 史书上会记载他敢于直言,而你就很不幸的背上了不纳谏的恶名 [13:35.50] 下面那些官员也会站在他的一边,并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 [13:45.10] 那些丞相们心里也清楚着呢,所以干这些事的时候往往是前仆后继,好像巴不得你打他一顿才好 [13:56.50] 唉,这些讨厌的家伙 [14:00.50] 因为这些原因,皇帝是并不喜欢那些丞相的 [14:05.50] 他们都像朱元璋一样,十分想把这个职位取消 [14:11.10] 但问题在于,如果取消了这个职位,所有的事情就要自己干了 [14:18.50] 可是辛苦当上皇帝并不只是为了干活的,他们还要享受生活 [14:26.50] 自己并不是铁人三项赛的选手,没有那么强的精力 [14:31.80] 所以这个职位一直保留了下来,直到朱元璋干皇帝为止。 [14:40.50] 朱元璋从小吃苦耐劳,小伙子身体棒,精神头儿足,饭量大,一顿能扒好几碗 [14:51.90] 他不但是铁人赛的冠军级选手,估计练过长跑耐力还很强 [14:58.50] 在他看来,把丞相赶回家,也不过是多干点活,自己累点,也没什么 [15:06.10] 于是历史上就留下了劳模朱元璋的光辉事迹 [15:13.50] 吴晗先生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 [15:22.50] 他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 [15:29.50] 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 [15:36.80] 这真是一个让人胆寒的数字,朱元璋时代没有劳动法,他干八天也不会有人给他加班费 [15:46.90] 但他就这么不停的干下,这也使得他很讨厌那些半天说不到点子上的人 [15:56.10]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 [16:03.50] 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 [16:12.50] 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 [16:16.50] 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 [16:25.50] 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16:34.80] 可以看到,废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6:41.80] 不过他并不在意,因为在他看来,多干点活就行了 [16:46.50] 然而事情远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 [16:51.5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皇帝和丞相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述 [17:01.50] 双方的关系其实可以用拔河这个运动来形容 [17:06.50] 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 [17:12.90] 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但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 [17:18.50] 那就是不能太过分.双方的进退都有一定限度 [17:24.50] 这个限度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他告诉拔河的双方 [17:32.50] 哪些事情是皇帝可以做的,大臣不能干涉 [17:36.50] 而哪些事情是大臣应该管的,皇帝应该允许 [17:43.10] 在那上千年的皇帝与大臣的博弈中,这一规则在不断的完善 [17:49.00] 双方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7:53.50] 就在这样的规则中,权力达到了平衡 [17:57.80] 而朱元璋不守规则,改变了这一切,他把大臣们拉得东倒西歪 [18:05.50] 并宣布他们从此被解雇了,然后拿着那根绳子回家晾衣服 [18:13.90] 他似乎认为这样就解决了问题,权力由他一人掌握就可以了,再需要所谓的平衡 [18:22.90] 事实证明他错了,历史规则不是小小的朱元璋能够改变的 [18:31.50] 既然朱元璋并不喜欢这种平衡 [18:33.50] 历史之神将给他和他的子孙安排另外的拔河对手,而这个对手与之前的那些人不同 [18:43.50] 他们也不守规则 [18:47.50] 朱元璋不守规则的行为只是害了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辛苦操劳 [18:53.90] 对于整个明朝政治而言,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18:59.50] 朱元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没有砸到这个朝代 [19:05.50] 历史的辩证法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19:09.50] 它搞出了一批名叫内阁大学士的人 [19:13.50] 这些人除了名字不是丞相外,其余的一切和丞相都没有什么区别, [19:19.50]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权力甚至要大于前朝的任何丞相, [19:26.90] 他们无孔不入,无所不管, [19:31.50] 他们不但管理国家大事,还管理皇帝的私事, [19:35.80] 他们不准皇帝随意骑马游玩(正德),不准皇帝吃伟哥(隆庆), [19:41.50] 不准皇帝选择自己喜欢的继承人(万历),他们甚至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名臣时代 [19:49.50] 一个几乎没有皇权制约的时代(高拱、张居正) [19:53.50] 朱元璋想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延续千年的权力制衡 [19:58.50] 最终受到了历史规则的惩罚,朱元璋来到历史的商店里 [20:05.50] 想要买一块肥皂,历史辩证法却强行搭配给他一卷手纸 [20:13.50]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估计也只能哭笑不得了 [20:23.50]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0:30.50] 诚如斯言 [20:35.50] 朱元璋杀掉了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 [20:39.50] 但他并没有罢手,他的眼睛又转向了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 [20:46.00] 当时掌管都督军权的正是他的外甥李文忠 [20:50.80] 事实证明,在不信任大臣这一点上,对自己的亲属,他也一视同仁 [20:58.00] 他改组了大都督府,把这个军事机构分成左、中、右、前、后五部分 [21:05.00] 至于原来的统帅李文忠,他也没有放过 [21:10.90] 由于李文忠曾经指责过他滥杀无辜,而且触怒过朱元璋 [21:16.50] 朱元璋决定送佛送上天,连李文忠一起杀掉 [21:22.50] 就在他准备动手的时候,马皇后站出来阻止了他 [21:26.70] 求他看在李文忠立有大功的份上,留他一条命 [21:32.50] 朱元璋从不卖别人的面子,但马皇后与他共过患难,情深意重 [21:39.50] 于是他听从了劝告,放过了李文忠 [21:43.50] 但仍严厉处罚了他,并削去了他的职位 [21:49.50] 处罚李文忠并不是一个单独事件,它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21:55.50] 这件事告诉所有的大臣 [21:58.00] 朱元璋在剪除异己这个问题上是有着大义灭亲的精神的,无人可以例外 [22:06.80] 胡惟庸案件牵涉的人越来越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为屠杀 [22:14.50] 那些办案的官吏们手持名单,到各个衙门去找人,找到就抓,抓回就打 [22:21.80] 然后逼供,再根据逼供得到的名单去抓人 [22:27.50] 这些人权力极大,即使衙门正在办公 [22:31.80] 他们也能公然闯入,抓走所谓的犯人 [22:36.50] 从而导致了很滑稽的现象,往往官老爷刚刚还在堂上威风凛凛的断案 [22:44.00] 这些人一进门,就把那位仁兄从堂上拉下来拷上枷锁带走 [22:50.50] 下面的犯人也看得目瞪口呆 [22:55.50] 侦办此案的线索来源主要是两个部门 [23:00.50] 一个叫亲军督尉府,大家可能对这个名称并不熟悉 [23:07.50] 但要说到它后来的名字,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