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50] 像海瑞这样的人在朱元璋时代也有,如当时的宏文馆学士罗复仁, [00:09.50] 为人十分老实,家里很穷, [00:13.50] 买不起好房子,他只能在郊区买了间破房子度日. [00:19.50] 但朱元璋对他仍不放心,有一天跑去他家里看, [00:27.50] 朱元璋东拐西拐,终于找到了地方, [00:33.50] 见两间破瓦房外,有一个人正提着桶刷墙. [00:40.50] 朱元璋见此人灰头土脸,粉迹满面,以为是给罗复仁干活的民工, [00:47.50] 便问他:“罗复仁住在这里吗?” [00:53.50] 没想到,刷墙的这位听到有人问他,回头一看,大惊失色, [00:59.50] 慌忙跑过来跪拜,说道:“我就是罗复仁!” [01:07.50] 朱元璋这才看清他的脸,原来这个人真是罗复仁, [01:13.80] 再看他的打扮,一手拿着刷子,一手提着桶, [01:19.70] 衣衫褴褛,和叫花子没什么区别,顿时哭笑不得. [01:26.50] 半天憋出一句话:“你怎么住这样的房子?” [01:34.50] 罗复仁赔笑着说:“臣家穷,只能将就了.” [01:44.50] 朱元璋过意不去的说: [01:47.50] “你这么有学问的人怎能住这样的房子.”便赐给他一所大宅院. [01:59.10] 罗复仁算是清贫了,但毕竟他的官位不高,还有比他厉害的. [02:06.90] 在六部中,以吏部(人事部)的地位最为重要, [02:13.50] 吏部尚书(部长)吴琳为官清廉,后退休回家, [02:18.50] 朱元璋派使者去打探他的近况,使者到吴琳家乡, [02:25.70] 考虑到他当过大官,应该有很大的房子,便去寻找. [02:32.50] 但转了一圈,没有见到什么大房子, [02:38.50] 他便在路边找到一个正在插秧的老农, [02:43.50] 问道:“请问吴尚书住在哪里啊?” [02:50.50] 谁知那老农抬头对他说:“我就是吴琳,有啥事儿?” [03:00.50] 使者十分感动,便将此事回报朱元璋,朱元璋听后也十分感慨. [03:12.50] 这些人无疑都是优秀典型,但有他们这样高的道德修养的人实在不多. [03:21.50] 除去工资制度外,明朝时候的休假制度也有必要介绍一下, [03:28.50] 让我们看看古人的假期都是怎么休的. [03:34.50] 先说老祖宗汉朝吧,他们实行的是五天一休制, [03:41.50] 也就是干五天休息一天, [03:46.50] 可不是休息星期六或者星期天,而是轮到哪天休哪天, [03:49.50] 这一天还有个名字叫“休沐”,在这一天, [03:53.50] 官员们可以回家,这样看来汉朝的待遇还是不错的. [04:00.50] 隋唐时期,改成了十天休息一次,称成“旬休”, [04:06.80] 好像待遇比汉朝差了不少,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04:13.50] 在隋唐时期,已经有了今天黄金周的概念, [04:18.50] 他们每逢新年、冬至会休息七天.这七天时间是带薪假期. [04:26.50] 除此之外,能想得出来的理由也可以休假, [04:31.90] 除了我们日常的端午、中秋、重阳外, [04:37.50] 还有皇帝的生日(由于皇帝经常变,所以这一个假期也经常变), [04:45.50] 让人吃惊的是连如来佛祖的生日、老子的生日,孔子的生日也都放假, [04:56.50] 宋朝待遇稍微差点,但是一年假期还是有个几十天的. [05:04.90] 到了元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元朝统治者看来, [05:11.50] 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什么旬休,大休都没有了, [05:17.80] 大家以工作为重,一年只有十几天休息. [05:25.50] 终于位置传到了朱元璋的手里,这位仁兄的工作精神我们已经介绍过了, [05:32.50] 他认为,给你们发工资,让你们管事已经很优待了, [05:38.50] 当年老子连饭都吃不饱,还休息? [05:43.50] 有的官员提出要恢复前朝的休假制度,被朱元璋驳了回去, [05:49.50] 然后朱元璋规定了休假的制度, [05:53.50] 倒还真是简单易行,一年休息三天! [05:57.90] 分别是过年、冬至、本人朱元璋的生日. [06:03.50] 还想休几十天,小子们还没睡醒吧! [06:10.50] 但实际实施后出现很多问题, [06:14.50] 比如两地分居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都无法解决, [06:23.50] 于是后来规定从12 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才算解决了部分问题. [06:32.50] 如前所述,由于这些制度的规定, [06:36.50] 朱元璋和官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06:40.50] 而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违反朱元璋的这些法典, [06:45.50] 而朱元璋也不会允许这些事情的发生. [06:50.50] 这些矛盾累积到一定时候,就会爆发. [06:54.50] 一幕历史剧就此开演. [06:59.50] 在所有的恶行中,朱元璋最憎恶贪污, [07:05.50]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07:07.50] 每当他想起那本该发给自己父母的赈灾粮食被官吏贪污, [07:14.50] 导致父母饿死的情景,就会忍不住咬牙切齿,这些人个个该杀! [07:22.90] 他要创造一个真正纯净的王朝, [07:26.80] 一个官员们人人清廉、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 [07:32.50] 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 [07:38.50] 可是梦想不一定会成为现实. [07:44.50]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经对他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番动感情的话: [07:54.50] “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 [08:03.90] 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 [08:10.90] 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08:19.50] 朱元璋是说到做到的,他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 [08:27.90] 贪污60 两以上银子者,立杀! [08:33.50] 即使在开国之初,60 两银子也不是什么大数目, [08:40.50] 这个命令显示了朱元璋肃贪的决心. [08:44.90] 为了增加震慑力度,朱元璋还设置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政策. [08:52.50] 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机构设置多有不同, [08:58.50] 但县衙的布局是差不多的, [09:02.10] 都有大门、戒石、鼓楼、二门这些结构, [09:08.50] 但在明朝却在大门和二门之间多设置了一个土地祠. [09:14.90] 此土地祠切不可晚上去看,着实吓人. [09:21.80] 这个土地祠是干什么用的呢,不要吃惊, [09:25.50] 这个地方是剥皮用的,剥的就是人皮. [09:31.90] 原来朱元璋命令官员贪污处死后,还要把贪官的皮剥下来, [09:40.50] 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 [09:49.90] 这个稻草人不是用来吓唬鸟的,而是用来威慑贪官的. [09:58.50] 较早享受到这一高级待遇的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朱亮祖, [10:05.50] 这位朱亮祖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 [10:10.50] 立有大功,被封为永嘉候(侯爵),镇守广州,可谓位高权重. [10:18.90] 但此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骄狂. [10:24.80] 当时的番禺县(今广州番禺区)县令叫道同, [10:32.10] 是一个很清廉的官员,由于执法严厉, [10:36.50] 与当地的土豪劣绅发生了矛盾. [10:39.50] 这些土豪吃了亏又拿道同没办法, [10:43.50] 便拉拢朱亮祖,希望他为自己出头. [10:50.50] 头脑简单的朱亮祖收了好处,居然就答应了. [10:57.10] 此后,朱亮祖多次与道同发生矛盾, [11:01.90] 干涉道同的正常执法,还派黑社会暗中设伏, [11:07.50] 打了道同一顿.但道同并未屈服, [11:11.50] 与朱亮祖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11:16.50] 双方矛盾一步步升级,终于达到顶点. [11:22.50] 道同抓住了恶霸罗氏兄弟,朱亮祖竟敢动用军队包围县衙, [11:29.50] 强行将人犯给抢了出来. [11:31.90] 并且还向皇帝上本,弹劾道同一大堆罪状. [11:37.50] 道同终于忍无可忍,也随后向皇帝递送奏章说明情况, [11:43.50] 但他忘记了朱亮祖有他不具备的优势——快马. [11:51.50] 道同派人送奏章的马是驿站的马, [11:55.50] 而朱亮祖使用的是军马,朱亮祖也料到道同会告状, [12:00.90] 于是他派人挑最好的马,飞快的赶到京城, [12:06.50] 狠狠地告了道同一状.朱元璋是个头脑容易发热的人, [12:12.50] 一看了朱亮祖的告状信,就立马派人去斩杀道同. [12:19.50] 就在朱元璋发出命令后不久,道同的奏章就到了, [12:25.50] 朱元璋一对照就发现了问题,连忙派人去追, [12:30.50] 然而已经来不及了,朱亮祖就这样杀掉了道同. [12:39.50] 道同为官清廉,家里没有钱, [12:43.50] 他死前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母亲无人供养, [12:47.50] 便委托好友赡养他的母亲,然后从容就死. [12:55.50] 他被杀时,无数百姓前来送行. [13:00.50] 公道自在人心. [13:03.50] 朱亮祖得意洋洋,自己终于斗倒了道同, [13:08.50] 他和那些土豪恶霸可以高枕无忧了. [13:14.50] 话虽如此,但朱亮祖仍然有些不安, [13:20.50] 他跟随朱元璋打过仗, [13:22.50] 深知此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性格. [13:30.50] 不过道同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知县, [13:35.50] 而自己却是开国大将,御封侯爵, [13:40.50] 想来朱元璋不会为了一个芝麻官对自己下手的. [13:48.50] 朱亮祖的估计似乎是对的,过了一段时间, [13:52.50] 始终未见朱元璋有何反应,他终于安心了. [13:58.90] 因此,当大理寺的官员手持朱元璋的手谕来抓他时, [14:06.50] 朱亮祖才会那样的吃惊.他虽然手下有兵, [14:10.50] 却还没有神经错乱到敢于朱元璋对抗. [14:14.50] 他十分老实的把自己的兵权交出, [14:18.50] 和大理寺的官员一起前往京城请罪. [14:23.50] 然而大理寺的官员并不急于上路, [14:28.50] 却询问他:“你的儿子朱暹呢?” [14:31.50] 这下朱亮祖惊呆了,他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14:36.80] 因为朱元璋的人生哲学正是: [14:40.50]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14:44.90] 一路上,朱亮祖还存有幻想, [14:49.50] 他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只不过杀了一个知县, [14:54.50] 朱元璋最多是责罚一下他而已,并不会杀他. [15:01.50] 但现实和想象总是有差距的. [15:05.80]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九月初三, [15:09.50] 朱亮祖与长子朱暹被押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15:14.50] 朱元璋没有跟他废话,充分发挥了自己动手的精神, [15:19.50] 上来就用鞭子抽了朱亮祖.侍卫们一看皇帝亲自上阵, [15:25.80] 士气大振,在得到朱元璋默许后,纷纷开始动手. [15:31.50] 朱亮祖与他的儿子朱暹就这样被活活鞭死. [15:40.50] 杀掉朱亮祖和朱暹后,朱元璋下令将参与此事的恶霸全部杀死. [15:47.50] 他念及朱亮祖有功,给他留了全尸, [15:51.80] 但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了, [15:56.50] 朱暹等人的皮都被剥了下来,悬挂在闹市, [16:01.50] 供众人参观,以为后世警戒. [16:08.50] 此后,朱元璋对待贪官污吏的态度越来越严厉, [16:12.50] 他创造了一个以往封建统治者想都不敢想的政策, [16:18.50] 即规定普通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 [16:22.50] 就可以把他们绑起来,送京治罪, [16:26.50] 而且路上各检查站必须放行, [16:29.90] 如果有人敢于阻挡,不但要处死,还要株连九族! [16:35.50] 这在中国法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6:41.50] 但这一政策的操作性不强,明代的实施者并不多. [16:49.50] 与这种群众检举揭发相比, [16:52.50] 朱元璋肃贪的主要线索来源是他的耳目, [16:56.50] 也就是我们上面介绍过的检校. [17:00.90] 这些人遍布全国各地,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赃枉法等问题即可上奏, [17:09.50] 而朱元璋也拿出了玩命的精神, [17:12.50] 即使情报送到京城已经是半夜,他也会立刻起床接见. [17:19.50] 甚至有的贪官今天刚收红包, [17:22.50] 第二天就会有纪检官员来找他, [17:24.50] 并将他抓回论罪.其效率不可谓不高. [17:30.80] 朱元璋使用了这么多的手段,自己也全力配合, [17:36.10] 按说贪污行为应该绝迹,然而情况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17:43.80] 朱元璋制定了法律, [17:46.90] 规定当时的刑罚限于笞、杖、徒、流、死五种, [17:53.90] 从字面上也很容易理解这五种刑罚, [17:58.50] 客观来说,在封建社会这些刑罚并不算重. [18:02.90] 这也是朱元璋考虑到前朝的刑罚过重而做出的一种改进. [18:09.50] 但朱元璋并不是个按规矩出牌的人, [18:14.50] 在对付贪官污吏和反对他的大臣上,他用的绝不是这几招. [18:20.50] 在他实施的刑罚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凌迟, [18:27.50] 把人绑在柱子上,用刀慢慢割, [18:34.90] 如果行刑的人技术好,那受刑者就要受苦了, [18:40.80] 据说最高纪录是割三千多刀,把肉都割完了人还没死. [18:49.80] 除此外,还有所谓抽肠(顾名思义)、 [18:54.50] 刷洗(用开水浇人,然后用铁刷子刷)、 [19:00.80] 秤杆(用铁钩把人吊起风干)、阉割、挖膝盖等等. [19:10.90] 然而在这些令人生畏的死亡艺术前, [19:15.50] 官员们仍然前腐后继,活像一群敢死队, [19:22.90] 成群结队地走到朱元璋的刑具下. [19:27.50] 自明朝开国以来,贪污不断,朱元璋杀不尽杀, [19:34.50] 据统计,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 [19:40.50] 到洪武十九年(1386), [19:44.50] 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 [19:50.50] 大部分都被杀掉了.在当时当官未必是件好事, [19:57.50] 能平平安安的活到退休就已经很不错了, [20:01.50] 完全可以自豪的说一声阿弥陀佛. [20:06.80] 朱元璋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饱读诗书, [20:11.90] 以所谓“朝闻道,夕可死”为人生信条, [20:16.90] 却在当官之后成了“朝获派,夕腐败”. [20:23.50] 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 [20:25.90] 但怎么对付这些人他是清楚的,杀! [20:33.50] 可是杀完一批,又来一批, [20:36.50] 朱元璋急眼了,于是他颁布了更严厉的法令: [20:41.50] “我想杀贪官污吏, [20:44.50] 没有想到早上杀完,晚上你们又犯, [20:48.50] 那就不要怪我了,今后贪污受贿的, [20:53.50] 不必以六十两为限,全部杀掉!” [20:59.10] 可就是这样也没能止住,官员反倒是越来越少, [21:04.50] 于是在当时的史料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滑稽的记录: [21:09.50] 该年同批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 [21:13.50] 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六人. [21:18.50] 似乎这个数字并不多,别急, [21:21.50] 后面还有: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三百五十八人. [21:29.50] 大家明白了吧,这三百多人一个没漏, [21:34.90] 再说说这个戴死罪、徒流罪. [21:38.50] 什么叫戴死罪、徒流罪办事呢, [21:41.50] 这可是明朝的一个奇特景观. [21:46.50] 很多犯罪的人过堂,上到衙门才发现当官的也戴着镣铐, [21:53.50] 和自己一模一样,后面还有人监视. [21:57.50] 除了衣服是官服,活脱脱就是个犯人. [22:01.80] 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因为官员被杀的太多, [22:06.50] 没有人干活了,朱元璋虽然勤劳, [22:10.50] 但也不能代替所有的官员. [22:13.50] 于是他创造了这样一个戴死罪、徒流罪办事的制度, [22:19.50] 具体操作方法是,官员犯法,判了死罪, [22:24.50] 先拉下去打几十板子,就在官员给伤口涂药, [22:28.50] 估计自己小命不保的时候,牢里突然来了个人, [22:33.50] 不管死活的把受罚官员拉出去,塞到马车上, [22:36.50] 送到各个衙门去处理公务. [22:40.50] 想死?便宜了你,活还没干完呢! [22:45.50] 结果是被判了死罪的官员给下面跪着的犯人判死罪, [22:51.50] 然后自己再到朱元璋那里去领死. [22:55.90] 活干完了,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 [23:00.50] 该杀的杀掉,该徒刑、流放的也执行吧,别再折腾了. [23:07.50]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气肃贪的, [23:12.50] 但效果并不是太好,这是很值得分析的, [23:16.90] 大凡在封建朝代开国时期,官吏是比较廉洁的, [23:22.90] 而洪武年间出现如此大范围的官员因贪污被杀,是很不正常的. [23:30.90] 应该说,朱元璋的某些政策制定和执行出现了问题, [23:37.50] 官员贪污的主因固然是他们自己不法行为, [23:42.80] 但官员待遇过低,朱元璋肃贪手法过于急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3:51.50] 我们下面要讲述的两个案件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23:56.50] 这就是被称为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和郭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