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10] 空印案应该说这确实是一个冤案, [00:04.50]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 [00:08.50] 根据《刑法志》记载,此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 [00:13.50] 但根据此案当事人的记载,真实发案时间是在洪武九年(1376), [00:20.50] 目前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确认,本文采用洪武九年的说法. [00:28.50] 案件的缘由是这样的, [00:31.50] 明朝规定,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 [00:37.90] 而地方账目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 [00:43.50] 这一年的地方财政计划才能完成. [00:47.50] 如果对不上,即使只是一个数字,账目就必须重新填造, [00:54.50] 更让人为难的是所有重修账册必须要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 [01:03.50] 这个规定在现在看来似乎不难执行,但在当时可就难了. [01:10.90] 要知道,当时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 [01:17.50] 各府各县必须派使者带着账册去京城. [01:22.80] 这些使者的首要条件是身体好, [01:26.50] 因为这一路上是很辛苦的,没有汽车火车让你坐, [01:31.50] 你得骑马、坐船、再骑马,某些时候你可能还要搞些登山运动. [01:39.90] 比如你是广西某地的官员, [01:42.50] 要想到京城,最快也得一两个月. [01:46.50] 就算你年初一就出发,到京城起码也是早春三月了. [01:52.50] 满头大汗跑去户部,一核对,错了一个数字. [01:58.50] 行了,啥也别说了,兄弟你打马回去吧,我等你. [02:06.50] 于是又是一路狂奔,先骑马,再坐船, [02:11.50] 回去改了账册,盖了公章.这就是四个月过去了 [02:16.50] 转眼已是夏天,我去也!匆忙赶到京城, [02:24.50] 兄弟你终于来了,我等你好久了,接着来吧. [02:30.90] 这位运气不好,核对后发现还是有地方错了, [02:37.50] 啥也别说了,还是回去吧, [02:40.50] 下次过来记得穿多点衣服啊,这边冬天冷! [02:46.50] 于是又赶回去,赶回来,这回核对上了, [02:51.90] 可差不多快到第二年了,你也别回去了, [02:56.50] 在这过年吧,计划又该重新做了. [03:01.90]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如果总怎么折腾,谁也受不了. [03:08.50] 经过分析,官员们发现, [03:11.50] 关键问题在于盖印这个环节,因为纸笔都是现成的, [03:17.50] 账册错了改就是了,但印是不能让你带的, [03:24.50] 你把印拿走了,官老爷总不能拿萝卜刻印盖公文吧. [03:30.90] 当时在街头私刻公章的生意还是没几个人敢做的, [03:36.50] 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带上事先预备好的盖过印信的空白文册不就行了吗? [03:45.50] 就这样,带空印文册成了当时一条不成为的规定, [03:51.50] 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一个人例外. [03:55.50] 很不幸的是,这个人正是朱元璋. [04:03.50] 洪武九年,朱元璋突然发现了这个所谓的秘密, [04:08.50] 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官员们竟然敢搞这些名堂! [04:13.80] 他震怒了,他认为自己做了一回冤大头, [04:19.50] 于是他派遣官员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04:24.50] 按说只要一调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释的, [04:30.50] 其实即使是他派去调查的官员也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04:36.50] 但是一个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事情的缘由大家都知道,可就是没有人说. [04:46.50] 这个现象不难解释——官员们害怕. [04:51.50] 就在此时,一个勇敢的人站了出来, [04:56.50] 值得敬佩的是,他并不是在职官员,而只是一个平凡的生员. [05:03.50]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只是一个老百姓. [05:09.50] 这个人叫郑士利, [05:11.50] 他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靠山, [05:14.50] 只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只是为了说出真相. [05:19.90] 他利用当时平民可以直接上书的渠道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很长的书信, [05:27.50] 这封书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在书信中郑士利明确指出: [05:34.50] 空印文册所用的是骑缝印,并不是一纸一印, [05:40.90] 而钱粮数字不同,必须一一核对, [05:45.50] 所以很难确定.说明了空印出现的原因. [05:51.50] 其实郑士利不但敢于直言,也是个聪明人, [05:56.50] 他估计到朱元璋可能羞于认错, [06:00.50] 便在文章的最后,为朱元璋开脱, [06:04.50] 写道:其实您也是为了老百姓好, [06:08.50] 您是怕贪官污吏借机挪用这些空印纸, [06:13.50] 用来危害老百姓(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您也是为了百姓好啊. [06:21.50] 照郑士利的意思那就是: [06:24.50] 皇帝大人您也没错,大臣们也没错, [06:29.50] 当然小人我也没错,大家都没错,误会,误会啊! [06:40.50] 朱元璋给他的赏赐是送去劳改. [06:46.50] 因为郑士利把朱元璋看得过于简单了, [06:51.50]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糊涂的人,他也不是不肯认错的人. [06:56.50] 其实从他的无数耳目那里,他是很容易得知事实真相的. [07:01.50] 如果他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的话,明朝的天下就不会姓朱了. [07:09.80]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处罚这些官员呢? [07:14.50] 真正的原因在他的心里. [07:17.80] 朱元璋从来就不信任那些官员们, [07:21.50] 这与他从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07:24.50] 他深刻了解这些官员们营私舞弊的本事, [07:28.90] 在他看来,这些人是靠不住的, [07:32.90] 即使现在这些官员们为他干活. [07:37.50] 综合各方面分析,空印案之所以给朱元璋如此大的触动, [07:42.80] 是因为他认为这些官员们轻视他的权力, [07:46.90] 居然敢于不向他请示就私下擅自盖印. [07:52.50] 这是藐视他的权威. [07:55.50] 真是好大的狗胆! [07:58.50] 居然为了偷懒就私用权力, [08:01.90] 今天你们不经过我的允许,把印盖在文书上, [08:06.90] 要是容了你们,明天就会把印盖到我的头上! [08:12.50] 不整治你们一下是不行了. [08:17.90] 郑士利被罚作苦工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 [08:22.50] 他没有机会见识皇家的威严,没有福气享受当官的荣耀, [08:28.50] 他一无所有,却凭借自己的勇气完成了他个人的壮举. [08:36.50] 相对于那些空印案中获罪的官员们,郑士利还是幸运的. [08:43.50] 既然案件已经定性,那么接下来的就是处罚了, [08:47.90] 问题在于几乎全国所有的府县都存在空印现象, [08:53.50] 总不能把所有的府县官员都杀掉吧. [08:58.90] 这又是一个难题,但在朱元璋那里,似乎没有他解不开的题目. [09:07.50] 他总能做出别人想不到的事情, [09:12.50] 旁人认为他绝不可能把涉案的所有官员都杀掉,但他真的就这样做了. [09:21.90] 在我们宣布处罚结果之前, [09:24.50] 先说一下当时全国的行政结构, [09:29.50] 全国共有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 [09:35.50] 这些省府县的官员很多都与空印案有关. [09:41.50] 处罚如下:主印官员全部杀掉,副手打一百杖充军. [09:50.50] 除此之外,连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也多有获罪者,理由是监管不力. [09:59.90] 这是名副其实的一扫光,平时都争谁官大, [10:04.90] 这下倒好,干个副职还能去当兵,正职就得掉脑袋了, [10:10.90] 真是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10:15.50] 在这次空印案中很多素有清廉之名的好官也被杀掉了, [10:22.50] 最有名的就是千古忠臣方孝孺他爹方克勤, [10:29.50] 这位仁兄在山东济宁干知府,为政清廉, [10:34.50] 平时肉都舍不得多吃,衣服上满是补丁, [10:40.50] 就因为他是主印官,糊里糊涂的没了脑袋. [10:47.50] 但要说明的是,空印案中所杀官员的数目是有争议的, [10:52.50] 有些史料记载死者上万人,这应该是不准确的, [10:58.90] 因为朱元璋处理的只是掌印的官员,对副职他并未杀掉, [11:05.50] 朱元璋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杀人狂, [11:09.50] 他是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的.杀光官员这种蠢事,他不会干的. [11:17.90] 空印案的规模和排场在洪武四大案中只能算是小弟弟, [11:25.50] 下面这个案件才算是大哥级别的, [11:29.50] 那才是真正的所到之处,一扫而空. [11:35.90] 此案与上一案件不同,其中确实存在着贪污问题, [11:41.50] 但牵涉之广,影响之大在贪污案件中确属罕见, [11:47.80] 而此案中也确实存在着某些很多疑点. [11:53.50]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洪武十八年(1385 年)三月, [11:58.50] 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合谋贪污, [12:09.50] 在朱元璋的编的《大浩》中, [12:12.90] 详细列举了郭桓贪污的方式和数量, [12:17.50] 看了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12:21.50] 我们有必要列举一下(请仔细看,疑点就在其中), [12:27.50] 其贪污行为包括: [12:30.50] 1、郭桓私分了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 [12:35.50] 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钱粮朱元璋没有收到,全被郭桓私自吞掉了. [12:44.50] 2、郭桓私分了浙西的秋粮,具体数字是这样的, [12:51.50] 当年浙西的钱粮是450 万石, [12:55.50] 郭桓只交给了朱元璋200 多万担,其余的他自己私分了. [13:03.50] 3、郭桓等人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巧立名目, [13:08.50] 创造性的征收多种赋税: [13:12.50] 包括水脚钱、车脚钱、口食钱、库子钱、蒲篓钱、竹篓钱、神佛钱等. [13:23.50] 最后算出总账,他和同党一共贪污了2400 多万石粮食. [13:31.90] 这么看来,郭桓确实是胆大妄为, [13:36.50] 他勾结其他官吏贪污腐败,朱元璋也并没有放过他的同党. [13:43.50] 那么郭桓的同党是谁呢,经过朱元璋的追查, [13:48.90] 六部的大多数官员都成为了郭桓的同党! [13:54.90] 他们包括礼部(礼法)尚书赵瑁、刑部(司法部)尚书王惠迪、兵部(国防部)侍郎王志、工部(建设部)侍郎麦至德等. [14:12.50] 请注意,这个名单很长,据《刑法志》记载, [14:16.80] 当时六部除上面所列高级官员外, [14:20.80] 所有侍郎(副部长)以下官员都被干掉了. [14:26.50]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六部,每个部除了尚书(部长)一人, [14:32.50] 侍郎(副部长)两人(上文已列出者除外), [14:35.50] 所有的办事官员都被杀掉了. [14:38.50] 当时的部长真的成了光杆司令, [14:42.50] 官员们陷入了恐惧之中, [14:45.50] 见面的第一句话应该就是“你们今天死了几个?” [14:52.50] 其实到后来这个问题也不用回答, [14:55.50] 因为一个部里最多只剩下三个人. [15:01.50] 这是中央官员,还有地方的经办官员, [15:06.50] 粮食是由省里送来的, [15:09.50] 往下查,就是各个府县, [15:11.90] 府县再往下,就是那些所谓的富户、粮长. [15:17.90] 这些人也大多被杀掉. [15:21.90] 此案一共杀掉了三万余人,结果是“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 [15:29.50] 算得上是把朝廷上下一扫而空了. [15:34.50] 这样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在郭桓案件中幸存下来的官员, [15:40.50] 真不容易啊,怎么把你们给漏了呢? [15:46.50] 这个案件的疑点在哪呢? [15:51.50] 下面是我自己的分析,只供大家参考. [15:55.50] 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疑点: [15:59.50] 1.贪污的数目应该有一定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16:05.50] 大家要知道当时明朝一年的收入也只有2400 多万石粮食, [16:12.50] 在朱元璋刚刚处理完胡惟庸,且已经设立了锦衣卫的情况下, [16:18.90] 郭桓不过一个侍郎,何来包天大胆敢如此妄为, [16:26.50] 贪污的数量居然赶得上明朝一年的收入? [16:31.50] 而且我们先前已经介绍过,当时肃贪力度之大, [16:36.50] 贪官闻风而逃,即使身在穷乡僻壤, [16:41.50] 白天贪污,晚上就被告发, [16:44.50] 郭桓等人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每天无数的密探来来往往, [16:52.50] 他老兄居然还敢私吞几个省的公粮! [16:58.70] 朱元璋自废除丞相之后,很多小事他也会亲自处理, [17:03.90] 如果有几百万石粮食不入库, [17:08.50] 朱元璋早就跳起来骂人了,何必等到御史告发? [17:14.50] 2.我们看看历史上著名的贪污案, [17:18.50] 就会发现其实贪污这种事情, [17:21.50] 一般都是人越少越好,既安全,分的钱也多. [17:27.90] 郭桓不过是个户部侍郎, [17:31.90] 要贪污粮食怎么会和礼部.刑部.兵部.工部.吏部的人一起合作, [17:41.50] 莫非他是觉得知道他贪污的人太少,想给自己打个广告? [17:48.50] 不管怎样,郭桓也算是风光了一把, [17:52.90] 他一个小小的侍郎,其同党的数目居然打破了丞相胡惟庸保持的记录. [18:00.90] 虽然这个记录并不光彩. [18:05.50] 综合看来,这个案件是存在着很大疑点的, [18:09.90] 但这也并不能说明此案就是子虚乌有, [18:14.50] 郭桓的贪污行为很有可能是存在的, [18:17.90] 只不过数量没有这么大,所谓的同党没有这么多罢了, [18:24.90] 不然为何朱元璋不找张三李四,偏要找你郭桓呢. [18:33.50] 郭桓案最终还是结束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18:37.50] 在此案中被杀的最后一个人正是此案的主审法官,杀掉无数官员的右审刑吴庸. [18:49.50] 经过这一连串大案,朝中官员如惊弓之鸟, [18:55.50] 每天都担心自己脑袋不保,有些好事的人就拿这些官员开涮, [19:02.80] 说朱元璋上朝时如果玉带系在肚皮下面,就是要杀人了, [19:09.50] 如果玉带在肚皮上代表今天平安无事. [19:14.50] 如果这样判断,那是要出问题的, [19:18.50] 万一哪一天朱元璋吃得太饱,肚子胀,玉带只能放在肚皮上, [19:23.90] 心情又不好,官员们可就要吃苦头了. [19:30.50] 史料记载,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 [19:36.50] 什么仪式呢,穿戴整齐,抱抱老婆孩子, [19:41.50] 交待清楚谁还欠我多少债.我的私房钱藏在床底之类的后事, [19:48.50] 然后诀别而去,老婆孩子就在背后哭, [19:54.90] 除了人还是活的,和开追悼会没什么区别. [20:01.90] 散朝的时候,老婆孩子在家门口等着, [20:06.50] 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大肆庆祝一番, [20:11.50] 庆祝的内容是今天我又活了一天. [20:16.70] 这些并不是玩笑,而是真实的历史景象, [20:21.50] 在不知明日祸福这种极大的压力下, [20:24.90] 很多官员承受不住,纷纷表示自己就当白读了几十年书,情愿回家种地. [20:34.50] 官我也不做了,回家总行了吧. [20:38.50] 哼哼,没有那么容易. [20:42.50] “奸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说朝廷官难做”, [20:49.50] 诽谤朝廷,这又是一条重罪. [20:52.50] 于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