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30] 东昌之战成全了盛庸的威名, [00:05.70] 这位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将领终于获得了一次真正的成功, [00:12.30] 朱允炆大喜过望,决定去祭祀太庙, [00:17.30] 想来祭祀内容无非是告诉他的爷爷朱元璋, [00:22.30] 你的孙子朱允炆战胜了你的儿子朱棣, [00:27.30] 真不知如朱元璋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 [00:33.30] 而盛庸则借此战确立了他的统帅地位, [00:37.30] 朱允炆终于将军队交给了正确的指挥官, [00:42.30] 但很可惜,此刻已经不是正确的时间了, [00:47.30] 消灭朱棣的最好时机已经被李景隆错过了, [00:56.30] 建文三年(1341)三月,盛庸率领二十万大军在夹河再次遭遇朱棣的军队, [01:03.30] 他将在这里第二次挑战朱棣, [01:08.30] 朱棣已经不敢再小看这位对手了, [01:12.70] 很明显,盛庸充分研究了自己的攻击特点, [01:17.30] 并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付自己, [01:22.30] 相对而言,自己却不了解盛庸, [01:26.80] 朱棣明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01:32.30] 这就需要详细的侦察敌军阵型和列队情况,并找出对方的弱点, [01:40.30] 但问题在于,盛庸所擅长使用的正是火器和弓弩, [01:46.80] 如果派骑兵去侦查,只怕还没有靠近就被打成了筛子, [01:54.30] 但如果不了解敌情,此战取胜机会更是渺茫, [02:01.90] 朱棣灵机一动,他决定利用战场规则上的一个漏洞, [02:08.30] 派出自己的敢死队去侦察敌情, [02:13.90] 应该说执行这样任务的人确实是敢死的, [02:19.30] 因为死亡的是相当的高, [02:22.90] 可是朱棣派出的这支敢死队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02:27.90] 因为率领这支队伍的正是他自己, [02:31.90] 而他身上穿着朱允炆为他贴身准备的防弹衣, [02:37.30] 第二天一早,盛庸军全副武装列队出营, [02:43.30] 他的阵势和上次没有什么区别, [02:46.30] 以盾牌列于队伍前方及左右翼,防止北军的突袭, [02:52.30] 并装备大量的火器和弓弩,随时可以打击北军骑兵, [02:59.30] 盛庸在中军观察着敌人的动向, [03:03.30] 不久如他所料敌人的先头骑兵就冲了过来, [03:08.30]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冲过来的这个人竟然就是朱棣! [03:15.30] 他曾经梦想过很多次, [03:18.30] 要亲手抓住朱棣,洗雪以前失败的耻辱, [03:24.30] 现在这个人竟然孤军冲到了自己的面前,大功就要告成! [03:32.30] 然而朱棣并为接近自己所布阵型,而是从旁掠过, [03:39.30] 很明显他的目的是侦察, [03:42.30] 对付这种侦察骑兵, [03:44.30] 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枪,把他打下马来, [03:49.30] 然而皇帝陛下的教导始终萦绕在耳边, [03:53.30] 无论如何是不能开枪或者射箭的, [03:57.30] 因为那会让仁慈的皇帝陛下担负杀害叔叔的罪名, [04:03.30] 他只能派出自己的骑兵去追击对方, [04:07.30] 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 [04:11.30] 穿着防弹衣的朱棣大大方方的检阅了盛庸的军队, [04:16.90] 虽然队列中的每个人都对他抱以愤怒的眼神和大声地责骂, [04:22.30] 他却依然从容不迫的完成了这次检阅任务, [04:27.30] 他发现这个阵势似乎并没有破绽, [04:30.90] 无论从那个侧面进攻都捞不到好处,盛庸实在不是浪得虚名, [04:39.30] 此人深得兵法之奥妙, [04:44.30] 经过仔细的考虑后,朱棣仍然选择了攻击对方阵型的左翼, [04:50.30] 其实朱棣的这一行动无非是要探个虚实而已, [04:53.30] 并没有全军进攻的意思, [04:56.90] 就在朱棣发动试探性进攻的同时,一件出乎朱棣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 [05:04.30] 朱棣大将谭渊看见左翼大战, [05:07.70] 估计由于视力不好加上过于兴奋, [05:12.30] 误认为是正式进攻的开始,二话不说就率领自己所部投入了战斗, [05:19.90] 但当他到达敌军阵前时,才发现自己从一个凑热闹的龙套变成了主角, [05:30.30] 盛庸在中军清楚地辨明了形势, [05:33.30] 他立刻命令后军大将庄得带领大军前去合攻谭渊, [05:39.30] 庄得是南军中素来以勇猛闻名, [05:43.30] 谭渊没有提防,被庄得一刀砍死, [05:49.90] 谭渊是北军中仅次于张玉和朱能的战将, [05:54.80] 他的死对北军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05:59.30] 但朱棣又一次发挥了他利用死人的特长, [06:03.30] 他迅速的化悲愤为力量,利用谭渊引起的南军短时间混乱发动了总攻! [06:12.90] 盛庸的战术以防守反击为主,正好克制朱棣的闪击侧翼战术, [06:20.30] 在没有判断出朱棣准确地行动方针前,他是不会发动进攻的, [06:26.90] 粗人谭渊的判断错误使得他不得不调动中军进行围剿, [06:32.30] 露出了破绽,虽然破绽出现的时间很短, [06:40.30] 如果他所面对的是一般的将领也就罢了,可惜他的敌人是朱棣, [06:49.30] 朱棣是一个天生的战争动物, [06:52.30] 他对时机的把握就如同鲨鱼对血液一样敏感, [06:57.90] 谭渊用生命换来的这短短的一刻战机被朱棣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07:06.30] 此时天生已经见黑,黑灯瞎火里搞偷袭正是朱棣的强项, [07:13.30] 他立刻率领朱能张武等人向出现空挡的南军后侧发动猛攻, [07:19.90] 在骑兵的突然冲击下,南军阵势被冲垮, [07:24.30] 刚刚斩杀谭渊的庄得也死于乱军之中, [07:30.30] 他大概不会想到,光荣和死亡原来靠得这么近, [07:37.30] 但盛庸实在厉害,他及时稳住了阵脚,抵挡住了朱棣的骑兵攻击, [07:44.90] 朱棣敏锐地发现了南军阵型的恢复, [07:48.30] 他立刻意识到此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便决定撤走部队, [07:56.30] 在撤走的时候,社会青年朱棣又玩了一次作弊的把戏, [08:03.30] 他仗着自己有防弹衣,便亲率少数骑兵殿后,扬长而去, [08:09.30] 这种把戏他在今后还会不断使用,并将之作为胜利的重要资本之一, [08:18.30] 回到营中的朱棣召集他的将领们召开了军事会议, [08:24.30] 然而会议上的气氛实在让人压抑,这些将领们个个身近百战, [08:30.30] 他们都能看出,要想胜过对手很难, [08:34.30] 而盛庸这个原来的手下败将,无名小卒确实十分厉害, [08:41.30] 想到前路茫茫,说不定明天就要掉脑袋, [08:45.90] 这些原先张口就是打到京城,横扫南军的武将都变成了哑巴, [08:54.30] 没有人说话,因为所有人都知道, [08:57.30] 在这种关键时刻,该说话的是带他们上这条贼船的人——朱棣, [09:05.90] 面对着这让人难以忍受的沉默, [09:09.30] 朱棣终于发言了, [09:13.30] “谭渊之所以会攻击失败, [09:17.30] 是因为他的时机把握不准,现在两军对垒, [09:23.30] 我军机动性强,只要找到敌军的空隙,奋勇作战,一定能够击败敌人!” [09:34.30] 朱棣拔出手中宝剑,大声喝道: [09:37.30] “昔日光武刘秀敢以千人冲破王寻数十万大军, [09:42.90] 我等又有何惧,两军交阵,勇者必胜!” [09:52.30] 将领们回营了,他们要准备明天的大战, [09:57.30] 然后享受可能是此生最后的一次美梦, [10:02.30] 但朱棣却很难睡着,因为他比谁都清楚, [10:09.30] 自己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要鼓动别人是很容易的, [10:15.30] 激动人心的话语、封建迷信、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挤出一点眼泪, [10:23.30] 就可以这些棋子们为自己去拚命, [10:27.90] 但他鼓动不了自己,绝对不能, [10:32.80] 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10:38.30] 什么天子天命都是狗屁胡说, [10:42.30] 只要盛庸那锋利的大刀在自己的脖子上轻轻的作一个旋转动作, [10:48.30] 他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多一个大疤且可以保证绝对不会长出第二个头来, [10:58.30] 盛庸实在太可怕了,他太了解自己了, [11:03.90] 他的阵势是如此的完美, [11:07.30] 那令人生惧的火器和箭弩足可以把任何攻击他们的人射成刺猬, [11:14.30] 除了拼死作战,冲锋陷阵,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制敌方法, [11:21.30] 自己固然是刘秀,可是盛庸却绝不是愚蠢的王寻, [11:30.30] 坐在黑暗中的朱棣静静的沉思着, [11:36.30]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恐惧也没有任何用处, [11:42.30] 该来的始终会来,去勇敢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命运吧, [11:49.90] 他站起身,走到营外,注视着那无尽的黑夜, [11:56.70] “天快亮了,” [12:03.30] 这又是一个晴朗的天气,清澈的河水伴着水声不断奔涌, [12:10.30] 初春的绿草已经开始发芽,但此时此地的人们并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 [12:18.30] 他们身着盔甲,手持刀剑,即将开始第二次拼杀, [12:24.30] 双方布置了自己的阵型方位, [12:27.30] 北军东北向布阵,南军西南向布阵, [12:33.30] 按说这种布阵方向应该只是无意为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12:39.30] 但估计朱棣本人也不会想到,正是布阵的方向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 [12:48.30] 此战仍是朱棣首先发起进攻, [12:51.30] 他一改之前策略,率领骑兵从盛庸军两翼同时发动进攻, [12:57.30] 其目的无非是想使盛庸顾此失彼,然后找出他的破绽发动攻击, [13:04.90] 朱棣打了一个不错的算盘,但盛庸这个精明的商人让朱棣失算了, [13:11.70] 盛庸早已料到朱棣的这一招, [13:14.90] 他的军队左右翼都十分强悍,完全没有留给北军任何机会, [13:21.30] 双方鏖战甚久,不分胜负, [13:26.30] 盛庸并不着急,他本来就是要通过固阵之法耗尽北军锐气再发动进攻, [13:33.30] 时间僵持越久对他就越有利, [13:37.30] 而朱棣则不同,他所率领的是机动化骑兵部队,但并不是机械化坦克部队, [13:44.30] 骑兵部队的机动性是取决于人和马的, [13:48.30] 而这二者都是需要吃饭、啃草和充足休息的, [13:53.30] 如若陷入苦战,必不能持久, [13:57.30] 朱棣虽然明白这一点,但他却无法改变状况, [14:01.30] 盛庸活像缩在龟壳里的乌龟,任朱棣攻打就是不露头,时不时还反咬一口, [14:11.30] 遇到这种敌人,朱棣也无可奈何, [14:15.80] 双方就在一攻一守中消磨着时间和人的生命, [14:20.30] 朱棣和盛庸都在尽全力支撑着, [14:25.30] 因为他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僵局,总有打破的那一刻,就看谁能坚持下去了, [14:35.30] 他们都没有料错,打破僵局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14:41.30] 但却是以他们都想不到的一种方式, [14:46.30] 诡异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情节是这样的: [14:52.30] “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妖风四起!” [15:01.30] 这段话看起来十分眼熟, [15:03.30] 不错,此段描述曾在白沟河之战中使用过, [15:08.30] 这里再次使用实在是因为以我之能力, [15:12.30] 实在无法解释这股妖风为何总是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刮起来, [15:21.30] 当时的作战双方都没有天气预报的能力, [15:25.30] 大型鼓风机没有发明,战场也并非任何一方所能挑选的, [15:33.30] 所以应该可以排除人为因素的作用, [15:36.80] 因此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反复出现只能感叹道: [15:42.30]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15:46.30] 风不但刮了起来,偏偏还是东北风,真是活见鬼, [15:53.30] 南军的士兵们顶着大风沙,眼睛都睁不开,更别谈什么作战, [15:59.90] 北军士兵就像赶鸭子一样将他们击溃, [16:04.90] 盛庸本人见势不妙,立刻收拾人马逃走, [16:09.30] 他似乎意识到了上天并不站在自己这边, [16:15.30] 朱棣及时抓住了机会,对南军发动了总攻,并最终打败了盛庸, [16:22.30] 这是他第二次中奖了,两次都有大风助阵, [16:28.30] 相信朱棣也会认为自己真有天命在身吧, [16:34.30] 盛庸并不需要为战败感到羞耻, [16:38.30] 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16:41.30] 他完全可以向天喊出:“天要亡我,非战之罪!”这样的话, [16:48.30] 因为事实本就如此, [16:51.30] 而沙尘暴的频繁出现及其影响也告诉了我们, [16:55.30] 环境保护实在是个大问题,某些时候还会演变成严肃的政治军事问题, [17:05.30] 夹河之战的胜利大大提升了朱棣军队的士气, [17:10.30] 而原本接应盛庸军的吴杰、平安部队听到己军战败消息后都闻风而逃, [17:17.70] 转而驻守真定,战争形势又一次向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发展, [17:25.30] 朱棣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 [17:29.30] 并贯彻了他一直以来不用阳谋,只玩阴招的战术思想, [17:34.30] 诱使真定守军出战,吴杰果然上当, [17:38.30] 在滹沱河和朱棣又打了一仗, [17:41.30] 在此战中,朱棣仍然充分发挥了防弹衣的作用, [17:46.30] 并在战役最关键时刻又得到了大风的帮助,顺风破敌,打败了吴杰军, [17:56.30] 之所以不对此战做更多地描述, [18:00.30] 实在是因为此战与之前的战役雷同之处太多, [18:04.30] 靖难之战本来十分激烈, [18:07.30] 其中体现出来的军事谋略和战略思想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的, [18:13.80] 但在这场战争中出现的两个不符合平常战争规律的因素, [18:19.30] 反而更让人感兴趣, [18:21.90] 第一个因素是永远打不死的朱棣, [18:26.30] 说来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18:29.30] 这位仁兄似乎成为了美国大片中永远打不死的超级英雄, [18:35.30] 他身经百战,冲锋陷阵,却从未负过重伤, [18:40.30] 要知道刀剑无眼,在战场上带头冲锋的大将和士兵被打死的几率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18:50.30] 而朱棣之所以如此厉害并非是因为他有什么超能力, [18:55.30] 而是因为他的敌人朱允炆愚蠢的命令部下不得伤害他的性命, [19:03.30] 第二个因素是永远刮不停的大风, [19:08.30] 北方多风沙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刮风的时间和地点, [19:14.30] 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两军交战正激烈时就开始刮风, [19:22.60] 北方地盘那么大,可风沙就是喜欢光顾那么一小片战场, [19:29.30]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每次刮风都是有利于朱棣的, [19:35.30] 不是把敌军帅旗刮断就是对着南军猛吹,让士兵们睁不开眼, [19:43.80] 我曾经怀疑过朱棣当时是否已经发明了鼓风机之类的玩意, [19:50.30] 否则这风怎么会如同朱棣家养的一样,想吹就吹,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20:01.30] 如果没有以上这两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因素影响, [20:06.30] 朱棣的坟头只怕已经可以收庄稼了, [20:12.30] 靖难之战,一场奇特的战争, [20:19.30] 胜利的朱棣并不轻松,因为他的地盘还是很小,他的军队仍然不多, [20:27.30] 在战胜吴杰之后他又多次出兵,取得了一些胜利, [20:33.30] 并在徐州沛县烧掉了南军大批粮草,断了敌军的后勤补给, [20:39.80] 朱棣本想趁胜追击,但南军却早有准备, [20:44.30] 河北山西一带将领也纷纷出击朱棣老巢北平, [20:49.80] 朱棣为保大本营,只好收兵回城, [20:57.30] 此时的朱棣终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1:03.30] 这种压力并不是因为某次战役的失败造成的, [21:08.30] 而是因为他已经隐约感觉到自己的这次冒险行动似乎不可能成功了, [21:15.30] 朱允炆占据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21:19.30] 而自己所有的地盘不过是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 [21:28.30] 论人力资源、物资储备自己都远远比不上朱允炆, [21:33.30] 虽然屡战屡胜,但毕竟无法彻底击败对手, [21:40.30] 朱棣已经开始相信,战争如果这样继续下去, [21:45.30] 总有一天,他会率领着越打越少的部下被对方的几个小兵抓住送去领赏, [21:53.90] 然后屈辱的活着或者是屈辱的死去, [21:59.90] 失败算不了什么,希望的丧失才是最大的痛苦, [22:07.30] 一直支撑着朱棣的希望之火看来也已快要熄灭了,还有什么指望呢, [22:17.30] 那年头搞房地产的不多,也没有那么多工地, [22:22.30] 总不能企盼朱允炆被天上掉下来的砖头砸死吧, [22:29.30] 况且就算朱允炆死了,皇位依然轮不到自己,奈何,奈何! [22:37.30] 就在此时,潜伏在宫中的宦官派人给朱棣送信, [22:45.30] 表示京师兵力十分空虚,如趁虚而入,一定可以一战而定, [22:54.80]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报, [22:58.30] 但朱棣看后却是气不打一处来,为什么呢, [23:04.30] 因为朱棣的人并非身在苏杭,从北平打到京城,谈何容易?! [23:12.30] 自己打了三年仗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23:16.30] 可问题在于朱允炆是决不可能让开一条路让他打到京城的, [23:23.30] 而在通往京城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山东, [23:27.30] 此地民风彪悍,士兵作战勇猛, [23:31.30] 而且还有名将镇守,无论如何也是很难打过去的, [23:38.30] 朱棣不会想到,自己在无意中已经陷入了一个思维的陷阱: [23:47.30] 去京城就一定要打山东吗? [23:53.30] 在我们的思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盲点, [23:58.30] 而创造性思维就是专门来消灭这些盲点的, [24:03.60] 所谓创造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提出多么高明的主意, [24:08.60] 很多时候,这种思维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很多人都知道和了解的, [24:14.30] 但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方法, [24:18.30] 我们用一个历史实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24:23.30] 这件事发生在美国, [24:26.30] 美国国家航天局发现,航天飞机上的一个零件总是出故障, [24:33.30] 不是这里坏就是那里坏,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始终无法解决, [24:41.30] 最后一个工程师提出,是否可以不要这个零件, [24:48.30] 事实证明,这个零件确实是多余的, [24:53.30] 这个啼笑皆非的事件告诉我们, [24:56.80] 而我们自己往往会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中, [25:01.30] 对于朱棣而言,山东就是他的盲点, [25:05.30] 由于在济南遭受的失败给了他太深的印象, [25:09.30] 他似乎认为如果不攻下济南就无法打下京城, [25:17.30] 如果朱棣就这样钻下去,他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25:23.30] 但关键时刻一个具备这种思维的人点醒了他,这个人就是道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