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30] 可惜朱棣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英明皇帝, [00:06.30] 他的故事远比那些太平天子要曲折、神秘得多, [00:13.30] 因为在他的身上,始终环绕着两个疑团, [00:18.30] 这两个疑团困扰了后人数百年之久, [00:24.30]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谜团进行探究,以期找出真相, [00:33.30] <永乐实录>记载:高皇后(马皇后)生五子,长太子标…… [00:46.30] 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 [00:52.30]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00:57.30]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 年),朱棣在战火中出生, [01:05.30] 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这并没有错, [01:10.80] 但那个经历痛苦的分娩,给予他生命、并抚育他长大的母亲却并不是马皇后, [01:21.30] 那个带着幸福的笑容看着他出生的女人早已经被历史湮没, [01:30.30] 事实上经过历史学家几百年的探究, [01:34.30] 到如今,我们也并不知道这位母亲的真实姓名, [01:38.90] 甚至她的真实身份也存在着争议, [01:44.30] 这些谜是人为造成的,因为有人不希望这位母亲暴露身份, [01:53.30] 不承认他有一个叫朱棣的儿子,这个隐瞒真相的人正是朱棣自己, [02:04.30] 因为朱棣是皇帝,而且是抢夺侄子皇位的皇帝, [02:10.80] 所以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 [02:14.30]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嫡出,才有足够的资本去继承皇位, [02:23.30] 他绝不能是一个身份低贱妃子的儿子,绝对不能! [02:29.30] 虽然朱棣反复修改了史书,并消灭了许多证据, [02:35.30] 但历史无法掩盖这句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02:41.30] 破绽是存在的,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就存在于官方史书中, [02:51.30] 第一个破绽在明史<黄子澄传>中, [02:56.30] 其中记载:“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 [03:06.30]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事实, [03:11.30] 那就是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03:18.30]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句废话, [03:22.30] 因为<永乐实录>中也记载了他们两个是同母兄弟, [03:27.30] 但问题在于,他们的母亲是谁? [03:34.30] 于是下面我们将引出第二个破绽, [03:40.30] <太祖成穆孙贵妃传>中,有记载如下: [03:47.30] “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 [03:53.30] 帝以妃无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 [04:00.30]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04:03.30] 贵妃死后,由于没有儿子,所以指派周王为贵妃服三年, [04:11.30] 但关键的一句话在后面: [04:15.30] “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 [04:24.30] “庶子为生母服三年!”看清楚这句话,关键就在这里, [04:32.30] 正是因为周王是庶子,他才能认庶母为慈母,并为之服三年, [04:40.30] 再引入我们之前燕王和周王是兄弟的条件, [04:45.30] 大家对朱棣的身份就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 [04:51.30]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可以用更为简单明了的方式来描述这个推论过程, [05:01.30] 条件A、周王和燕王是同母兄弟; [05:07.30] 条件B、周王是庶子; [05:11.30] 得出结论C、燕王是庶子, [05:15.30] 这是正式史书上的记载,至于野史那更是数不胜数, [05:22.30] 由于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引用野史, [05:29.30] 但另有一本应属官方史料记载的<南京太常寺志>曾记载朱棣母亲的真实身份——碽妃, [05:43.30] 太常寺属于礼仪机关,主要负责祭祀、礼乐之事, [05:49.30] 所以它的记载是最准确的, [05:53.30] 按说有了太常寺的记载,这件事情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 [05:59.30] 但好事多磨,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06:04.30] 此书已经失传了, [06:09.30] 可能看到这里,有人就要骂我了, [06:13.30] 说了这么多,结果是空口说白话,不是逗人玩吗? [06:21.30] 实在抱歉,因为这书也不是我弄丢的, [06:26.30] 即使你找遍所有的图书馆,也是找不到这本书的, [06:32.30] 但是不要着急,因为虽然本人也没有看过这本书, [06:37.80] 古人却是看过的,并在自己的书中留下了记录, [06:44.30] 如<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 [06:50.30] <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碽妃, [06:58.30] 而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 [07:09.30] 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 [07:14.30] 要知道,在古代,神位的排序可不是按照姓氏笔排列, [07:22.30] 是严格按照身份来摆列的, [07:26.30] 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学问家,后投降清朝) [07:36.30] 曾于1645 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 [07:47.30] 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足见其身份之高, [07:55.30] 虽然以上所说的这些证明力度不能和明史相比, [08:01.30] 但从法律角度来说,也算是证人证言,属于间接证据, [08:07.80] 当我们把所有证据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现朱棣生母的身份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08:19.30] 但是遗憾的是,那位生下朱棣的母亲的生平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 [08:28.30] 我们只知道,他的儿子抹煞了她在人间留下的几乎全部痕迹, [08:36.30] 不承认自己是她的儿子, [08:40.30] 朱棣又一次向马皇后的神位行礼, [08:48.30] 虽然马皇后确实是一位慈祥的长辈, [08:52.30] 虽然她也曾无微不至的关照过自己,但她毕竟不是自己的母亲, [09:02.30] 对于自己的生身母亲碽妃,只能在心中默默祷告:我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坐上皇位,已经是九死一生, [09:20.30] 如果再背上一个庶子的名分,怎能服众?怎能安心? [09:32.30] 所以我修改了记录,所以我湮灭了证据,我绝不能承认你是我的母亲! [09:43.30]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排出你的神位,提高你的身份, [09:49.30] 我能做的就是这些了, [09:58.30] 建文帝真的死了吗? [10:01.30] 这曾经是朱棣长时间思考过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思考了二十二年, [10:11.30] 从建文四年(公元1402 年)靖难成功开始,到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 年)结束, [10:17.30] 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仅仅在他临死之前一年, [10:28.30] 让我们回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 年)的那个夏天,看看谜团的开始, [10:36.30] 六月十三日,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做了无耻的叛徒,放北军入城, [10:45.30] 而朱棣却不马上攻击内城, [10:49.30] 他的目的是等待建文帝自己自杀或者投降, [10:55.30] 他似乎认为建文帝除了这两条路外,没有别的选择, [11:01.30] 然而建文帝注定是要和他一生作对的,他选择了第三条路, [11:10.30] 当扎营于龙江驿的朱棣发现宫城起火时, [11:15.30] 他十分慌乱,立刻命令士兵进城, [11:19.30] 救火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找一样东西——建文帝, [11:26.30] 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11:33.30] 朱棣十分清楚这件事的利害关系, [11:37.30] 即使建文帝死了,大不了背一个逼死主君罪名, [11:43.80] 自己的骂名够多了,不差这一个, [11:47.30] 活着的话关起来就是了,也不怕他飞上天去, [11:53.30] 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踪,皇帝不见了那可就麻烦了, [12:03.30] 朱允炆毕竟是合法的皇帝, [12:06.30] 而自己不过是占据了京城而已,全国大部分地方还是效忠于他的, [12:15.30] 万一他要是溜了出去,找一个地方号召大臣勤王,带兵攻打自己, [12:22.30] 到时候胜负还真是未知之数, [12:28.30]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经过清查,真的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 [12:37.30] 朱棣急得像热锅上蚂蚁,命令士兵加紧排查,仍然一无所获, [12:46.30] 可能有人会奇怪,朱棣已经控制了政权,要找个人还不容易么? [12:56.30] 不瞒你说,还真是不容易,因为这个人是不能公开寻找的, [13:04.30] 首先不能登寻人启事,什么见启事后速回之类的话肯定是不会有效果的, [13:19.30] 其次也不能贴上通缉令,写上什么抓到后有重赏之类的言语, [13:26.30] 因为朱棣的行动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靖难,即所谓扫除奸臣, [13:35.30] 皇帝是并没有错误的,怎么能够被通缉呢,所以这条也不行, [13:43.30] 最后,他也不能公开派人大规模寻找, [13:48.30] 因为这样无异于告诉所有的人,建文帝还活着, [13:53.30] 心中别有企图的人必然会蠢蠢欲动,这个皇位注定是坐不稳了, [14:04.30] 但是又不能不找, [14:08.30] 万一哪天蹦出来一个建文帝,真假且不论,号召力是肯定有的, [14:15.30] 即使平定下来,明天后天可能会出来两个三个,还让不让人安心过日子了? [14:26.30] 君不见一个所谓的“朱三太子”闹得清朝一百多年不得安宁, [14:34.30] 所以这实在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啊, [14:40.30] 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棣想出了一个绝佳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个部分: [14:49.30] 首先,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经于宫内自焚,并找到了尸体, [14:58.30] 那意思就是所有建文帝的忠臣们,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 [15:05.30] 其次,派人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具体的查访工作由两个人去做, [15:14.30] 这两个人寻访的路线也不同,分别是本土和海外, [15:21.30] 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胡濙,另一个叫郑和, [15:31.30] 郑和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也会详细介绍这次偶然事件引出的伟大壮举, [15:41.30] 在此,我们主要讲一下胡濙这一路的问题, [15:47.30] 胡濙,江苏常州人,既不是靖难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后, [15:56.30] 其为人“喜怒不幸于色”,当时仅任给事中,没有任何靠山,可谓人微言轻, [16:06.80] 在朝中是个不起眼的人物, [16:11.30] 但朱棣却挑中了他,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才适合去执行这样秘密的任务, [16:22.30] 无人问津,无人在意,即使出了什么事也可以声明此人与己无关,你不去谁去? [16:34.30] 永乐五年(公元1407 年),胡濙带着绝密使命出发了, [16:40.30] 朱棣照例给了他一个公干的名义——寻找仙人, [16:47.30] 这个名义真是太恰当了,因为仙人本来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 [16:54.80] 但又确实有寻找的价值,一百年找不到也不会有人怀疑, [17:02.30] 胡濙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寻人, [17:10.30] 当然,朱棣和他本人都知道,他要寻找的不是仙人,而是一个死人, [17:20.30] 至少是一个已经被开出死亡证明的人, [17:26.30] 朱棣看着胡濙远去的身影, [17:31.30] 心中期盼着那个人的消息尽快传到自己的耳朵里, [17:36.30] 死了也好,活着也好,只要让我知道就好, [17:42.30] 和以往一样,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人一定会告诉我问题的答案, [17:54.30]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胡濙确实是会给他答案的, [18:01.30] 但他没有想到,等待的时间真的很长, [18:08.30] 胡濙开始忠实地履行他的职责, [18:11.30] 他“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查建文帝安在”, [18:17.30] 这期间连自己的母亲死去,他也没有回家探望,而是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18:26.30] 探寻这个秘密已经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8:32.30] 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最终,他找到了答案,在十六年之后, [18:42.30] 既然答案揭晓要到十六年之后了, [18:47.30] 我们就先来看看为什么建文帝的死亡与否会有如此大的争议, [18:54.30] 其实明代史料大部分都认为建文帝没有死, [18:59.80] 而且还有一些野史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出逃时候的各种情况, [19:06.30] 虽不可信,但也可一观, [19:12.30] 根据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致身录>一书所记载, [19:17.30] 建文帝在城破之日万念俱灰,想要自杀, [19:24.30] 此时,一个太监突然站出来说道: [19:29.30] “高祖驾崩时,留下了一个箱子,说遇到大难之时才可打开, [19:36.30] 现在是时候了,请皇上打开箱子吧,” [19:42.30] 然后,他们把箱子取出并打开,发现里面东西一应俱全, [19:50.30] 包括和尚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甚至还有十两白金, [19:58.30] 更让人称奇的是,里面还有朱元璋同志的亲笔批示,指示了逃跑路线, [20:07.30] 于是,建文帝等一干人就此逃出升天, [20:14.30] 看过以上这些记载,相信大家可能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20:21.30] 没错,这些记载似乎带有武侠小说的写法和情节, [20:28.30] 朱元璋确实神机妙算,但还不至于到这个程度, [20:34.30] 就算他预料到自己的孙子将来要跑路, [20:39.30] 可他还能预先准备服装道具和路费, [20:43.30] 甚至连跑路的路线都能指示的一清二楚,就明显是在胡扯了, [20:51.30] 就如同武侠小说中,某位大侠跌下山崖, [20:56.30] 然后遇到某位几十年不出山的活老前辈或是挖到死老前辈留下的遗物, [21:01.30] 而这样的传奇情节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 [21:06.30] 虽然存在着这些近乎荒诞的记载, [21:09.80] 但明朝史料大都认为建文帝没有死, [21:15.30] 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还能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呢? [21:20.30] 这是因为在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建文帝的生死变得不再是单纯的历史问题, [21:28.30] 而是极为复杂的政治问题, [21:33.30] 这件事情就是“朱三太子”事件, [21:39.30] 即所谓明朝灭亡之时,朱三太子并没有死,而是活下来继续组织反清的事件, [21:52.30] 要说这位朱三太子也实在算是个神仙, [21:58.30] 从顺治到康熙、雍正,历经三个皇朝, [22:03.30] 如同幽灵般缠绕着清朝统治者,一直捱到三个皇帝都死了, [22:09.30] 他却始终战斗在反清第一线,清朝政府对这个幽灵极其头疼, [22:18.30] 很明显,建文帝的故事与朱三太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22:25.30] 故而在修明史时,清朝政府即授意史官更改这段历史, [22:32.30] 一口咬定建文帝自杀而死, [22:38.30] 值得肯定的是,很多史官坚持了原则,顶住了压力,坚持建文帝未死之说, [22:48.30] 但无耻的人无论哪个朝代总是不会缺的, [22:53.30] 大学者王鸿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人品明显比不上他的学问, [23:02.30] 为了逢迎清朝政府,他私自修改了明史稿(明史底稿),认定建文帝已死, [23:10.30] 由于明史毕竟是官方史书,故而影响了很多人对建文帝之死的看法, [23:18.30] 直到近代,史学界对建文帝未死的问题才有了一个比较肯定的意见, [23:27.30] 历史的真相始终是被笼罩在迷雾中的, [23:32.30] 无数人为了各种目的去修饰和歪曲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23:39.30] 但我始终相信,真相只有一个,而它必定有被揭开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