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30] 一代大才子解缙偷鸡不着蚀把米,官也做不成了, [00:07.30] 变成了监狱里的一名囚犯,至此,解缙终于断绝了所有希望, [00:14.30] 皇帝不信任他,太子帮不了他,这下是彻底完了, [00:22.30] 回望自己的一生,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虽经历坎坷,却能够转危为安,更上一层楼, [00:31.30] 百官推崇,万人敬仰,那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得意! [00:39.30] 可是现在呢,除了脚上的镣铐和牢房里那令人窒息的恶臭, [00:45.30] 自己已经一无所有,输了,彻底输了,但愿赌就要服输, [00:56.30] 解缙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最终会失败? [01:01.30] 自己并不缺乏政治斗争的权谋手段,却落得这个下场, [01:08.30] 他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在解缙之前和之后,有无数与他类似的人都问过这个问题, [01:18.30] 但他们都没有找到答案,我们也只能说, [01:23.30] 解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参加了一场错误的赌局, [01:31.30] 从才子到囚徒,怪谁呢?只能怪他自己, [01:38.30]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解缙也许会作为一个囚徒走完自己的一生, [01:45.30] 或者在某一次大赦中出狱,当一个老百姓,找一份教书先生的工作糊口, [01:52.30] 但上天注定要让他的一生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以吸引后来的人们更多的目光, [02:03.30] 永乐十三年(1415),锦衣卫纪纲向朱棣上报囚犯名单, [02:10.30] 朱棣在翻看时找到了解缙的名字, [02:14.30] 于是他说出了一句水平很高的话:“解缙还在吗?”(缙犹在耶) [02:23.30] 缙犹在耶?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问纪纲为什么这个人还活着, [02:33.30] 但同时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他不应该还活着, [02:39.30] 朱棣是擅长暗语的高手,在此之前的永乐七年(1409),他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02:47.30] 而那句话的对象是平安,事情的经过十分类似, [02:55.30] 朱棣在翻看官员名录时看到了平安的名字, [02:59.30] 便说了一句:“平安还在吗?”(平保儿尚在耶) [03:09.30] 平安是一个很自觉的人,听到朱棣的话后便自杀了, [03:15.30] 平安是可怜的,解缙比他更可怜,因为他连自杀的权利都没有, [03:24.30] 长年干特务工作的纪纲对这种暗语是非常精通的,加上他一直以来就和解缙有矛盾, [03:33.30] 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解缙就在雪地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03:43.30] 洁白的大雪掩盖了解缙的尸体和他那不再洁白的心, [03:50.30] 当年那个正义直言的解缙大概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样的结局, [03:59.30] 无论如何,解缙的一生是有意义的,因为不管他做了什么事情, [04:06.30] 是错还是对,都无法掩盖他的功绩,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一直保留至今, [04:15.30]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知识财富,当我们看到那些宝贵典籍时, [04:21.30] 我们应该记得,有一个叫解缙的人曾为此费尽心力, [04:28.30] 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为赢得我们后世之人的尊重, [04:37.30] 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 [04:44.30] 而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 [04:50.30] 朱棣的这次迁都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次, [04:56.30] 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 [05:04.30] 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源自于朱棣的一个决定, [05:14.30] 永乐元年(公元1403 年)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抢掠了一通, [05:21.30] 当地的都指挥沈永是个无能之辈,即无法抵御,又不及时向领导汇报, [05:29.30] 朱棣听说此事,大为恼火,立刻杀掉了沈永,并召集大臣,询问北方军事形势恶化的原因, [05:40.30] 朱棣质问他的大臣们,北方防御如此之弱,蒙古军队竟然如入无人之境, [05:50.30]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谁该为此负责? [05:57.30] 大臣们虽然个个都不开口, [05:59.30] 反而直愣愣的看着他,朱棣心头一阵无名火起,正准备发作, [06:08.30] 突然心念一转,把话又缩了回去,为什么呢? [06:15.30] 因为他终于明白这些大臣们为什么一直盯着他了, [06:20.30] 该为此事负责的人正是他自己! [06:26.30] 在明朝的防御体系中,负责北方防御的主要就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 [06:35.30] 可是在靖难之战中,朱权被他绑票,他也跑到了南京作了皇帝, [06:43.30] 北方边界少了他们两个人,基本上就属于不设防地段了,怎么怪得了别人呢? [06:52.30] 南京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也很适宜建都, [06:57.30] 因为这里地势险要,风水好,外加是主要粮食产地, [07:03.30] 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建都于此是很有利于维持明朝统治的, [07:12.30] 但问题在于,明帝国的住宿地并不是独门独院, [07:16.30] 在帝国的北方有着几个并不友好的邻居, [07:21.30] 这些邻居经常不经主人允许就擅自进屋拿走自己喜欢的东西, [07:28.30] 还从来不写欠条,一次两次也就罢了,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07:36.30] 出兵讨伐也没有什么效果,因为这些邻居基本上都是游击队编制, [07:43.30] 使用的是你进我退,你退我再来的政策,他们自己属于游牧民族,又不种地, [07:53.30] 每天的工作也就是骑马跑来跑去,闲着也是闲着,不抢你抢谁? [08:00.30] 讨伐不行,不管更不行,这真是个难题啊, [08:07.30] 军事政治形势固然是后来迁都的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些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 [08:16.30] 这就是朱棣本人的特点,难道朱棣个人与迁都也有关系吗? [08:25.30]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还记得,我们之前曾经提过朱棣虽然是在南京出生,是南京户口, [08:36.30] 但他21 岁就去了北平,并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 [08:41.30] 虽然并没有转户口(当年进北平不难),但他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北方化了, [08:51.30] 据史料记载,朱棣偏好北方饮食,而且十分喜欢朝鲜泡菜, [08:59.30] 当时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曾派出朝鲜厨师(火者)侍奉朱棣, [09:05.30] 而他也欣然接受,想来喜好北方口味的朱棣对南方菜不会太感兴趣, [09:12.30] 北方虽然多风沙,远远不如南方的秀美山水, [09:17.30] 但朱棣一直以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对他而言,熟悉的才是最好的, [09:26.30] 当然了,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需要,既然下定了主意,那就迁吧, [09:36.30] 且慢!这可不是说迁就能迁的,迁都不是搬家, [09:46.30] 绝对不是打好包袱,打个电话叫搬家公司来就行的, [09:52.30] 朱棣并不是一个人搬去北平, [09:56.30] 如果是这样,那倒是省事了, [10:00.30] 迁都不但要迁走朱棣,还要迁走他的大小老婆若干人,王公大臣若干人,士兵百姓若干人, [10:12.30] 这些人也要找地方住,也要修房子,北平打了很多年的仗,街道、宫殿都要重修, [10:22.30] 城市布局也要重新安排,而且跟他去北平的都不是一般人, [10:29.30] 需要大笔的资金才能安置好这些人,其难度绝对不下于重新建都, [10:39.30] 这些问题虽然难办,但毕竟还是可以解决的,摆在朱棣面前的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 [10:49.30] 如果这个难题不解决,迁都就等于白迁, [10:55.30] 这个难题就是粮食, [10:59.70] 北平附近不是产粮区,而迁都必然会有很多人口涌入(中国人向来有往大城市跑的习惯), [11:10.30] 这些人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且要控制边界,就必须养着大批士兵, [11:18.30] 虽然明朝实现了军屯(军人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能够解决部分军队的粮食问题, [11:27.30] 但京城的精锐部队(如三大营)是不种地的,这么多人吃什么,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11:38.30] 仅仅保证北平士兵百姓的粮食还不够, [11:42.30] 因为明朝政府将来可能会经常出去慰问一下那些不太友好的邻居, [11:49.70] 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教训,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11:56.30] 派十万人去打仗,你就要准备十万人的粮食, [12:01.30] 而北平附近的粮食产量是绝对不足以保障这些行动的, [12:08.30] 可能有人会说,这算什么难题,从南方产粮区运输粮食到北方不就行了? [12:17.80]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恭喜你了,你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难点所在, [12:27.30] 粮食问题之所以成为迁都的最大障碍,难就难在运输上, [12:35.30] 在那个年代,既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飞机,要运送粮食只能靠人力, [12:44.80] 今天我们搭乘现代化交通工具从南京到北京也要花费不少时间, [12:52.30] 而当年的人们走一趟要花一个多月,而且大家可不要忽略一个问题, [12:59.30] 那就是运输粮食的人也是要吃饭的, [13:06.30] 如果你找人从陆路上运输粮食,你就必须额外准备运输者的口粮, [13:14.30] 让他推两辆粮车上路,运一辆,吃一辆, [13:19.30] 等到了目的地,交出还没有吃完的那部分,就算交差了, [13:24.30] 而你额外准备的那部分口粮可能比他运过去的粮食还要多, [13:33.30] 如果有哪个政府愿意长期用这种方式来运输物资, [13:38.30] 那么等待这个政府的命运只有一个——破产, [13:44.30] 所以,明朝政府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河运(又称漕运), [13:52.30] 是啊,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 [13:56.30] 答案很简单嘛,用船来运输粮食不就能又快又多的完成运输任务吗? [14:04.80] 那你干嘛还要兜那么大的圈子呢? [14:09.30] 我可以保证,绝对没有戏弄大家的意思, [14:12.80]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不通, [14:20.30] 在当时,从南方主要产粮区到北方的河道是不通畅的, [14:27.30] 运河栓塞,河流改道给当时的河运带了了极大的不便, [14:33.30] 除非明代的船只是水陆两用型,否则想一路顺风是绝对不可能的, [14:42.30] 明太祖朱元璋就在这上面吃过大亏, [14:46.80] 想当年他老人家打仗的时候,需要从南方向辽东、北平一带调集军粮, [14:54.30] 但河运不通,无奈之下,只好取道海路,经渤海运输,绕远路不说, [15:02.30] 还因为风浪太大,很不安全,十斤军粮能送到一半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15:12.30] 可是修整河道决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提出的事情, [15:17.30] 大家应该还记得,元朝灭亡的导火线就是治理河道, [15:24.30] 水利工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绝对是国家重点投入的项目, [15:30.30] 需要大笔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力, [15:33.30] 而且万一花钱太多,动摇了国家根本,问题可就严重了(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例子), [15:44.30] 所以这件事情和修书一样,不是强国盛世你连想都不要想, [15:52.30] 朱棣的时代就是盛世,经过洪武年间的长期恢复,加上朱棣正确的治国方略, [16:03.30] 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完成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 [16:10.30] 永乐大典也修出来了,搞点水利自然不在话下, [16:16.30] 永乐九年(公元1411 年),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 [16:22.30] 以保证河道的畅通,宋礼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水利专家, [16:29.30] 他完成了任务,此后漕运总督陈瑄进一步疏通了河道, [16:36.30] 从此南北漕运畅通无阻,所谓“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 [16:46.30] 粮食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而迁都的其他工作也一直在紧张地进行之中, [16:55.30] 中央各部门的办公单位早在永乐七年(1409)就已经修好, [17:00.30] 而京城的建设工作于永乐十五年开始,一直进行了三十余年才结束, [17:10.30]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 年)正式下令:迁都! [17:21.30] 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 [17:29.30] 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首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 [17:37.30] 但它的历史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 [17:41.30] 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的存在和发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17:52.30] 当今天的我们徜徉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 [18:02.30] 不应该忘记,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叫朱棣的人奠定了这一切的基础, [18:12.30] 要说明的是,朱棣在建设北京时,是有着相当的现代意识的, [18:20.30] 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 [18:26.30] 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 [18:30.30] 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乱搭乱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18:39.30]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和天坛等北京著名建筑, [18:44.30] 都是朱棣时代打下的基础(此后清朝曾经整修过), [18:51.3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它占地十七万平方米,征用无数劳力,用了二十年完成, [19:01.30] 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一说, [19:09.30] 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19:13.30] 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19:21.30] 无可否认,这正是朱棣的功绩,不能也无法抹煞, [19:30.30] 当年的迁都决不是一帆风顺,众人响应的, [19:35.30] 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赞成朱棣的这一决策, [19:40.30] 原因很简单,除了朱棣靖难带过来的那些人之外, [19:47.30] 朝廷大部分大臣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的,老婆孩子都在南京, [19:54.30] 狐朋狗友、社会关系也都在这里,谁愿意跟着朱棣去北方吹风? [20:03.30] 恰好在迁都后不久,皇宫发生火灾,而且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自然灾害, [20:12.30] 当时人们称为“天灾”,大臣们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事情归结为——都是迁都惹的祸, [20:22.30] 朱棣为人虽然够狠够绝,但毕竟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20:29.30] 他也有点慌乱,便向群臣征求意见,以便弥补过失, [20:36.30]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大臣们却借此机会对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20:43.30] 许多大臣上书,陈说迁都的害处,并表示之所以有天灾,就是因为迁都造成的, [20:53.30] 其中主事箫仪的言辞最为激烈,史料记载“仪言之尤峻”, [21:01.30] 至于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并未列出,但估计是骂了朱棣, [21:07.30] 大家知道,朱棣从来就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人,他的回应也很干脆,直接就把箫仪杀掉了, [21:18.30]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读书人可不是好惹的,自幼聆听圣贤之言,以圣人门生自居, [21:29.30] 皇帝又怎么样?怕你不成?于是众多大臣纷纷上书,言论如潮,还在午门外集会公开辩论, [21:40.30] 说是辩论会,但会上意见完全是一边倒,其实就是针对朱棣的批斗会, [21:49.30] 如果换个一般的皇帝,看到如此多的手下反对自己,很可能会动摇, [21:57.30] 但朱棣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22:06.30] “你们都不要再说了,迁都是我做的决定,一定要迁,我说了算,就这么办了!” [22:20.30] 朱棣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他在反对者占多数的情况下,还敢于坚持观点,毫不退让, [22:30.30] 事实上,很多大臣提出的意见也是很中肯的,如迁都劳民伤财,引发贪污腐败等, [22:41.30] 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历史将会证明,朱棣的选择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