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30]永乐十年(1412)的纷争结束了, [00:03.89]太子党受到了沉重打击,太子被警告,地位也有所动摇, [00:11.05]但由于杨士奇等人的努力,终于稳定住了局势。 [00:16.75]可是太子前面的路还很长,只要朱棣一天不死, [00:22.10]他就会不断受到朱高煦的攻击 [00:26.30]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朱棣北巡归来, [00:31.82]当时太子及其下属官员奉命留守南京, [00:37.83]闻听这个消息,立刻派人准备迎接, [00:41.85]但迎接时由于准备不足,有所延误,朱棣很不高兴。 [00:49.87]其实说来这也就是个芝麻绿豆的小事, [00:56.60]朱棣同志平日就不拘小节, [00:59.54]像迎驾这种形象工程有没有是不大在乎的。 [01:04.88]所以太子朱高炽虽然心中不安,却也没多想。 [01:10.30]然而后来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了朱高炽的意料。 [01:17.04]朱棣大发雷霆,把朱高炽狠狠骂了一顿, [01:23.19]朱高炽挨骂了,心里非常委屈: [01:27.71]这,这是怎么了,不就是稍微晚了点, [01:33.28]至于搞得这么大吗? [01:35.77]至于,非常至于。 [01:38.58]朱高炽不知道, [01:41.87]他的好弟弟朱高煦不断打编造太子企图不轨的各种小道消息, [01:49.87]并密报给朱棣。 [01:52.39]朱棣开始并不相信,之后禁不住朱高煦长年累月的造谣, [02:00.19]加上身边被朱高煦买通的人们也不断说坏话, [02:05.94]他渐渐地又开始怀疑起太子来。 [02:09.16]屋漏偏逢连夜雨,没想到回来就碰上了太子迎驾迟缓这件事, [02:18.77]虽然这并不是个大事情, [02:22.03]但在在朱棣看来,这是太子藐视他的一种表现。 [02:25.93]自己还没有退休呢,就敢这么怠慢,将来还得了?! [02:33.65]在朱高煦的推波助澜下,事情开始一边倒, [02:39.91]太子受到严厉斥责的同时,太子党的主要官员 [02:45.46]如尚书蹇义、学士黄淮、洗马(官名,不是马夫)杨溥都被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 [02:59.34]太子党几乎被一网打尽。 [03:06.56]朱棣已经认定太子党那帮人都想着自己早死,然后拥立太子博一个功名, [03:15.56]他对太子的失望情绪也达到了顶点。 [03:19.68]他再次召见杨士奇,问了他一个问题。 [03:24.53]与两年前一样,这也是一次生死攸关的问答。 [03:31.91]当时的政治局势极为复杂,由于朱棣公开斥责太子, [03:40.87]且把太子的很多亲信都关进了监狱, [03:43.70]于是很多大臣们都认为太子已经干不了多久了, [03:49.48]倒戈的倒戈,退隐的退隐,太子也朱高炽陷入了孤立之中, [03:55.38]这次朱棣没有遮遮掩掩,他直接了当地问杨士奇, [04:01.92]太子是否有贰心,不然为何违反礼仪,迟缓接驾?(这在朱棣看来是藐视自己) [04:10.33]杨士奇答道:“太子对您一直尊敬孝顺, [04:17.72]这次的事情是我们臣下没有做好准备工作, [04:23.58]罪责在我们臣下,与太子无关。”(太子孝敬,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04:29.71]既然不是太子的本意, [04:32.63]既然太子并不是有意怠慢,朱棣终于释然,也就放心了。 [04:39.70]就这样,悬崖边上的朱高炽又被杨士奇拉了回来。 [04:46.67]杨士奇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在太子势孤的情况下, [04:54.81]主动替太子承担责任,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05:00.46]要知道,朱棣不整太子,对他们这些东宫官员们却不会手软。 [05:08.10]与他一同辅佐太子的人都已经进了监狱, [05:12.84]只剩下了他暂时幸免,但他却主动将责任归于自己, [05:19.83]宁愿去坐牢,也不愿意牵连太子。 [05:24.03]不过杨士奇最终还是为他的无畏行为付出了代价, [05:31.48]朱高煦恨他入骨,指示他买通的人攻击杨士奇(士奇不当独宥), [05:38.36]本来不打算处置他的朱棣也禁不住身边人的反复煽动,将杨士奇关入了监狱。 [05:45.74]朱高炽得知杨士奇也即将被关入监狱,十分焦急, [05:54.17]但以他目前的处境,仅能自保,是绝对保不住杨士奇的。 [06:00.90]杨士奇却不以为意,反而在下狱前对太子说: [06:06.11]殿下宅心仁厚,将来必成一代英主, [06:12.99]望殿下多多保重,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情况, [06:20.82]都一定要坚持下去,决不可轻言放弃。 [06:27.25]皇子朱高煦终于第一次掌握了主动权, [06:35.19]他的阴谋策划终于有了结果, [06:39.41]太子受到了沉重打击,而帮太子说话的文官集团也已经奄奄一息, [06:47.65]形势一片大好,前途十分光明。 [06:53.51]话说回来,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 [06:58.26]那就是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朱高煦也不例外。 [07:03.64]眼见自己胜利在望,有点找不着北了 [07:12.06]经常见人就说:“我这么英明神武,不是很像李世民吗?” [07:17.54](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 [07:23.79]他这样说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寓意的。 [07:26.38]大家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他的隐含意思,李世民与朱高煦一样, [07:35.78]都是次子,李建成对应朱高炽,都是太子, [07:41.22]甚至连他们的弟弟也有对应关系, [07:45.30]李元吉对应朱高燧,都是第三子。 [07:50.02]这样就很清楚了,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 [07:54.84]当上皇帝,朱高煦杀掉朱高炽,登上皇位。 [08:00.15]朱高煦导演希望把几百年前的那一幕戏再演一遍。 [08:06.32]我们这里先不说朱高煦先生是否有李世民那样的水平, [08:13.41]既然他坚持这样认为,那也没办法,就凑合吧, [08:18.21]让他先演李世民,但朱高煦导演也出现了一个致命的失误, [08:25.67]他忽略了这场戏中另一个大牌演员的感受, [08:30.64]强行派给他一个角色,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08:35.72]他要派的是这场戏的主要角色之一——李世民的父亲李渊, [08:45.86]被挑中的演员正是他的父亲朱棣。 [08:50.62]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按照这场戏中的剧情 [08:55.68]朱棣同志只能有这一个角色可以担任 [09:00.44]朱高煦要把这场戏演好,演完, [09:05.52]搞一个朱高煦突破重重险阻,战胜大坏蛋朱高炽, [09:09.96]登基为皇帝的大团圆结局,就必须得到赞助厂商总经理朱棣的全力支持。 [09:17.79]朱棣不是李渊,事实上,他跟李渊根本就没有任何共通点, [09:29.08]朱棣当然很清楚, [09:31.82]这一幕戏中,在李世民登基后 [09:34.23]李渊的下场是被迫退位, [09:38.61]如果这一次朱高煦像当年的李世民那样 [09:42.45]将来也来这么一下,他自己的结局也是不会超出剧本之外的。 [09:46.95]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 [09:53.05]怎么着,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10:00.69]就在朱棣渐渐对日益嚣张的朱高煦感到厌恶时, [10:08.45]恰好朱高煦主动向朱棣要求增加自己的护卫, [10:13.29]这引起了朱棣的警觉, [10:16.17]永乐十三年(1415)五月,朱棣决定改封朱高煦去青州, [10:21.50]按说青州并不是很差的地方,但朱高煦为了夺权的需要, [10:28.78]不肯离开京城,又开始耍赖。 [10:31.82]这次朱棣没有耐心陪朱高煦玩下去了, [10:37.52]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朱高煦: [10:40.89]你既然已经被封,就赶紧去上任, [10:44.43]怎么能总是赖在京城不走?!(既受藩封,岂可常居京邸) [10:47.94]朱棣不断的打击太子,无非是想告诉太子不要急于夺权, [10:56.38]但他的这一行动却给了朱高煦错误的信号, [11:01.49]他误以为皇位非自己莫属,越发专横跋扈,最终触怒了朱棣。 [11:07.75]小子,我捧得起你,自然也踩得扁你。 [11:14.07]太子党剩余的精英们抓住了这个机会,趁机发出了致命的一击, [11:20.42]而完成这一击的人正是杨士奇。 [11:26.03]由于平日表现良好,且自我改造态度积极, [11:33.22]杨士奇和尚书蹇义在上一次危机中,连监狱的门都没进, [11:39.26]就被放了出来,再次被委以重任。 [11:43.12]但千万不要由此推出朱棣慈悲为怀的结论, [11:49.24]要知道,他们的难兄难弟杨溥还在监狱里看书呢,而且一看就是十年。 [11:57.61]逃离牢狱之灾的杨士奇自然不会洗心革面,与朱高煦和平相处, [12:05.30]在经过对时局的细心观察和揣摩后, [12:09.97]他敏锐地抓住了机会,发动了反击。 [12:12.84]我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 [12:16.78]与前两次一样,他的这次攻击也是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完成的。 [12:25.20]此次对话除了朱棣和杨士奇外, [12:29.74]蹇义也在场,不过他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 [12:34.47]朱棣问:“我最近听到很多汉王(朱高煦封号)行为不法的传闻, [12:51.14]你们知道这些事情吗?” [12:54.26]这话是对杨士奇和蹇义两个人问的,但两人的反应却大不相同。 [13:02.97]蹇义虽然忠于太子,却也被整怕了, [13:08.43]他深恐这又是一个陷阱,要是实话实说, [13:12.42]只怕又要遭殃,便推说自己不知道。 [13:17.62]朱棣失望地转向了另一个人——杨士奇, [13:24.24]他注视着杨士奇,等着他的答复。 [13:30.59]杨士奇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13:36.75]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 [13:39.06]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 [13:44.60]为了自己的信念,他忍耐了很久, [13:48.39]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 [13:53.79]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 [14:02.06]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14:09.20]朱棣已经丧失了对朱高煦的信任, [14:16.53]他已经渐渐看清自己这个儿子的真面目, [14:19.68]这是最好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14:24.94]拔剑出鞘 [14:28.07]杨士奇从容答道:“我和蹇义一直在东宫服侍太子, [14:36.57]人家就把我们看成太子的人(还装,难道你不是吗), [14:44.43]杨士奇说:我和骞义一直在东宫服侍太子 [14:51.10]人家就把我们看成太子的人, [14:55.51]有什么话也会不跟我们讲,所以我们不知道。” [15:01.12]奇怪了,这句回答不是和蹇义一样,啥也没说吗? [15:08.80]要知道,自古以来最狠的整人方法就是先夸你,再骂你, [15:17.80]曲折微妙之间,最具杀伤力 [15:22.08]杨士奇熟练地运用了这一技巧。 [15:25.34]所以别急,下面还有个但是呢。 [15:30.53]杨士奇接着说:“但是,汉王两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 [15:40.16]现在陛下要迁都北京了,在这个时候,他要求留在南京, [15:48.41]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一下他的用意。”(惟陛下熟察其意) [15:54.61]细细品来,杨士奇此言实在厉害, [16:02.86]看似平淡无奇,却处处透着杀机, [16:07.02]要把朱高煦往死里整,杨士奇之权谋老到实在让人胆寒。 [16:16.21]杨士奇终于亮出了他的宝剑, [16:20.69]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人,使出了那一剑。 [16:25:27]一剑封喉。 [16:27.70]朱棣被杨士奇的话震惊了,朱高煦三番两次不肯走, [16:36.33]如今要迁都了,他却执意留在南京,他到底想干什么?! [16:45.87]不能再拖了,让他马上就滚! [16:49.60]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不顾朱高煦的反复哀求, [16:54.76]朱棣强行将他封到了乐安州(今山东广饶), [17:02.25]朱高煦十分不满,但也没有办法, [17:04.68]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此生注定不可能用合法手段登上皇位了。 [17:11.82]至此,储君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17:17.75]太子党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稳住了太子的宝座, [17:23.30]也为后来仁宣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17:28.07]另一方面,朱高煦多年的图谋策划最终付之东流, [17:35.16]至少朱棣绝对不会再考虑立他为太子了, [17:39.59]但这位仁兄自然也是不会死心的, [17:44.04]他把自己的阴谋活动完全转入地下, [17:47.68]并勾结他的同党准备东山再起。 [17:52.04]不过这一次他不打算继续搞和平演变了, [17:57.83]因为在他面前只剩下了一条路——武装夺权。 [18:04.19]朱高煦在等待,等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 [18:34.06][18:11.31]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 [18:16.79]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 [18:24.32]以上就是朱棣同志的主要政绩史。 [18:28.98]在执政的前十几年中,他不停地忙活,不停地工作, [18:34.28]付出了许多心血,也获得了许多成就, [18:38.40]正是这些成就为他赢得了一代英主的名誉。 [18:44.33]他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但他并未感到丝毫疲惫, [18:51.61]因为在朱棣的心目中,权力就是他工作的动力, [18:55.98]手握权力的他就如同服用了兴奋剂一样, [19:00.24]权力对他而言已经变成了一种毒品, [19:04.91]一分一秒也离不开,任何人也无法夺走。 [19:09.51]像他这样的人似乎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朋友的。 [19:17.15]但朱棣还是有朋友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一个。 [19:25.38]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北京庆寿寺。 [19:31.93]朱棣带着急促的脚步走进了寺里,他不是来拜佛的, [19:38.49]他到这里的目的,是要向一个人告别,向一个朋友告别。 [19:46.45]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已经无力起身迎接他的朋友, [19:55.12]长年的军旅生涯和极其繁重的参谋工作耗干了他的所有精力, [20:03.75]当年那个年过花甲却仍满怀抱负的阴谋家不见了, [20:09.25]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躺在床上的无力老者。 [20:15.74]此时的姚广孝感慨良多, [20:21.14]洪武十八年(1385)的那次相遇不但改变了朱棣的一生, [20:26.87]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自此之后,他为这位野心家效力, [20:34.34]奇计百出,立下汗马功劳,同吃同住同劳动 [20:40.23](造反应该也算是一种劳动)的生活培养了他和朱棣深厚的感情, [20:47.09]朱棣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他的朋友。 [20:52.13]这并不奇怪,野心家的朋友一般都是阴谋家。 [20:59.50]在朱棣取得皇位后,姚广孝也一下子从穷和尚变成了富方丈, [21:08.14]他可以向朱棣要房子、车子(马车)、美女、金银财宝, [21:14.39]可他什么也不要。 [21:16.98]金银赏赐退了回去,宫女退了回去, [21:22.26]房屋宅第退了回去, [21:24.95]他没有留头发,还是光着脑袋去上朝, [21:31.64]回家后换上僧人服装,住在寺庙里,接着做他的和尚。 [21:36.20]他造反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 [21:42.35]抱负实现了,也就心满意足了。 [21:46.13]此外,他还十分清楚自己的那位“朋友”朱棣根本不是什么善类, [21:52.79]他是绝对不会容忍一个知道他太多秘密, [21:57.23]比他还聪明的人一直守在身边的。 [22:00.76]所以姚广孝隐藏了自己,只求平静地生活下去。 [22:08.81]综观他的一生,实在没有多少喜剧色彩, [22:16.16]中青年时代不得志,到了60岁才开始自己的事业, [22:23.04]干的还是造反这个整日担惊受怕, [22:26.02]没有劳动保险的特种行业。 [22:29.63]等到造反成功也不能太过招摇,只能继续在寺庙里吃素, [22:37.16]而且他也没有类似抽烟喝酒逛窑子的业余爱好, [22:43.56]可以说,他的生活实在很无趣。 [22:48.23]他谋划推翻了一个政权,又参与重建了一个政权, [22:56.64]却并没有得到什么,而在某些人看来, [22:59.47]他除了挣下一个助纣为孽的阴谋家名声外,这辈子算是白活了。 [23:06.64]现在已经奄奄一息的他正躺在床上看着自己这位叫朱棣的朋友。 [23:16.54]心情复杂的朱棣也注视着姚广孝, [23:21.64]这个神秘的和尚帮助他夺取了皇位,却又分毫不取, [23:28.52]为人低调,他了解自己的脾气,性格和所有的一举一动, [23:35.69]权谋水平甚至超过了自己,却从不显露, [23:41.10]很有分寸。这真是个聪明人啊! [23:45.16]只有这样的聪明人才能做朱棣的朋友。 [23:50.59]朱棣很清楚,姚广孝已经不行了, [23:59.62]这是一个做事目的性很强的人, [24:02.73]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找自己过来, [24:06.17]他一定会提出某个要求。 [24:10.53]姚广孝终于开口了,说的是什么呢? [24:16.71]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