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朱高炽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道: [00:04.59]“建文时期的很多大臣们,都被杀掉了, [00:09.20]但像方孝孺这一类人,都是忠臣啊!” [00:14.09]底下的大臣们又是一片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00:20.22]忠臣?您父亲不是说他们是奸党么? [00:27.38]到您这里就给改了?那么说您父亲还是杀错了? [00:34.25]就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朱高炽完成了他的壮举。 [00:39.60]在立足未稳之时,朱高炽敢于凭借自己的正义感和良心 [00:45.86]改正自己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 [00:49.21]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 [00:53.94]朱高炽是一个勇敢的人。 [00:57.68]虽然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 [01:02.43]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数第二, [01:06.65]但他仅凭这一件事情, [01:09.17]就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 [01:12.74]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不长命”, [01:19.24]洪熙元年(1425)五月, [01:23.12]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01:29.68]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01:34.70]但他的义举将始终为人所牢记。 [01:39.29]至少那些被赦免的人们会记得。 [01:42.45]皇帝的位置又空了, [01:49.46]但这个位置注定不会太久,很多人都排队等着呢。 [01:56.13]朱高炽病重,英明神武的太子朱瞻基自然十分关注, [02:04.04]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双眼睛盯着皇位, [02:08.71]这自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朱高煦。 [02:13.17]朱高煦虽然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 [02:19.34]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决心和毅力, [02:23.63]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搞阴谋,搞破坏, [02:27.85]朱高炽十分仁厚,并未因此处罚他, [02:33.42]只是警告而已。而这位无赖兄却越发嚣张跋扈 [02:38.25]现在眼见朱高炽病重, [02:42.36]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夺位阴谋。 [02:47.64]吸取上次的教训,朱高煦加强了情报工作, [02:53.99]安排了很多眼线时刻盯着朱高炽, [02:58.27]当然不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而是要确定他什么时候死。 [03:04.20]考虑到京城的三大营要收拾自己手下那些虾兵蟹将易如反掌, [03:12.05]出兵攻打没有把握,几乎等于自杀, [03:16.11]他决定拿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开刀。 [03:20.83]他准备等到朱高炽的死讯后,便立刻在道路上埋伏士兵, [03:26.36]等朱瞻基奔丧路过之时,一举将其击灭, [03:32.79]然后趁乱登上皇位。 [03:36.13]朱高煦对自己的计划很有信心, [03:40.69]之前说过,他的封地在山东乐安, [03:43.62]而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根据惯例,太子守南京), [03:49.32]只要死讯传出,太子必然会从南京出发, [03:55.28]所需时日很长, [03:59.63]而他却可以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士兵等着太子的到来。 [04:04.51]真是天祝我啊 [04:09.30]乐安离京城很近,南京离京城很远, [04:10.92]朱高炽一死,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我朱高煦, [04:18.23]等你听到风声,赶来京城的时候, [04:23.75]我的士兵早就在路上等着你了! [04:28.02]我有充分的作案时间,朱瞻基,你就认命吧! [04:34.62]朱高煦的主意应该说是不错的,但不幸的是, [04:42.92]他遇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 [04:47.58]这件事情不但使他的计划落空, [04:49.38]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谜团。 [04:53.51]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炽逝世, [05:01.15]朱高煦得到消息十分高兴,安排士兵准备伏击。 [05:07.45]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做好准备, [05:09.58]可是左等右等,朱瞻基就是不来, [05:17.21]不久就收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 [05:22.49]——朱瞻基已经赶到京城,继位为皇帝。 [05:26.29]怪哉,真是怪哉! [05:31.42]难道朱瞻基会飞不成, [05:33.80]或是他能预知未来,未卜先知? [05:38.86]这不但是朱高煦的疑问,也是后人的疑问。 [05:47.07]关于这一点,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记载, [05:51.74]有的说朱高煦袭击太子只是传闻, [05:55.80]实际上太子是接到丧报后从容赶到京城的, [06:00.69]有的说朱高煦是没有准备好, [06:03.99]等到太子过去了才派兵出去埋伏的。 [06:08.00]还有一种说法就比较骇人听闻了: [06:13.26]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自己父亲的死讯。 [06:16.91]路途远近是客观事实, [06:21.88]只要报信的人不是在路上扎了帐篷,睡个几天几夜, [06:27.04]乐安的朱高煦一定会比南京的朱瞻基更早知道消息。 [06:32.73]当年没有电话电报,也没有飞机, [06:36.63]你就是想破脑袋, [06:39.39]也找不出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死讯的理由和方法。 [06:44.98]其实方法是有的,也是唯一的可能性。 [06:52.13]如果这一说法属实,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06:57.62]朱瞻基不能预知未来,却创造了未来。 [07:02.94]他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07:07.07]如果你对这一推论感到不满,也请不要向我丢砖头, [07:13.77]因为这个推论并非我首创, [07:17.83]实际上,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悬案, [07:24.21]到目前为止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朱高炽纵欲, [07:30.72]加之身体有病,最终病死, [07:33.18]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他的儿子朱瞻基等不及父亲传位,谋杀了他, [07:40.48]因为从朱高炽死亡前后的一些迹象(如登基礼仪已备)表明, [07:46.05]朱瞻基可能已经做好了登基的准备。 [07:49.58]历史的魅力可能就在于他永远有无数的谜团让人们去探究, [07:59.36]却总也找不出答案。 [08:02.86]纵欲而死也好,被谋杀也好, [08:05.81]反正不是自然死亡(很少有皇帝能遇上这个殊荣)。 [08:11.72]我们最终也只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 [08:16.49]朱高炽死了,朱瞻基继位。 [08:20.24]仅此而已。 [08:22.73]当然了,我们不应该忘记可怜的阴谋家朱高煦, [08:25.17]这位同志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一事无成, [08:29.17]多次眼见煮熟的鸭子飞掉, [08:33.32]从父亲到兄弟,再到兄弟的儿子, [08:36.81]就是没有自己的份, [08:39.39]说实话,搞阴谋居然搞到这个份上, [08:42.83]实在可悲,可怜。 [08:45.74]悲哀的阴谋家朱高煦空就是这样等了几十年, [08:51.39]他的耐心已经磨灭殆尽, [08:55.50]在他的心中,已经立下心愿: [08:57.73]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一定造一把反! [09:02.38]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09:10.50]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 [09:13.92](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 [09:20.34]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 [09:25.93]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 [09:29.63]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 [09:34.56]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09:39.08]有一次,他去给父亲上坟(遏陵), [09:46.72]回来时路过昌平(今北京昌平区), [09:49.67]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 [09:54.00]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皇帝自然十分喜欢, [09:58.32]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 [10:03.67]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 [10:08.73]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 [10:11.19]于是皇帝得到了一个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答案。 [10:17.92]农民回答他: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 [10:27.73]秋天才能收稻子,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 [10:32.59]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连田租也交不起, [10:37.97]要养活老婆孩子,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10:43.11]朱瞻基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 [10:52.10]这些人这么拼命的干, [10:54.97]并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11:01.75]这样的回答也让朱瞻基十分尴尬, [11:06.34]他只好打圆场地说:“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 [11:12.18]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 [11:17.50]他说:“冬天的时候,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 [11:24.03]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 [11:26.97]这位农民他也绝对想不到, [11:32.43]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11:35.97]朱瞻基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的腰 [11:42.78]感触良多,回到了皇宫,连夜写了一篇文章, [11:47.73]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一番,发给各位大臣, [11:51.82]他动情地说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谋生, [11:57.95]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12:01.51]当然了,皇帝陛下的感叹 [12:07.23]是否能够对下面这些权谋老手有所触动, [12:10.20]那倒是很不一定的事情, [12:13.15]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是个明白人, [12:15.53]也是一个能够体谅老百姓的疾苦的人。 [12:20.80]事实上,由于他的爷爷朱棣先生实在过于威猛, [12:26.02]谁敢不服他就打谁,甚至有时候是没事找事, [12:30.40]主动去找别人麻烦,一来二去虽然确实很威风, [12:36.02]但给百姓们也增加了很多的负担, [12:39.42]大军出征要粮食,要民工,要很多的钱。 [12:43.55]朱棣自己既不种地,也不赚钱, [12:47.78]他会向下级官吏去要, [12:52.53]官吏大人们自然也不会去种地, [12:55.78]他们便会把所有的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 [13:00.55]所以到了永乐后期, [13:03.42]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逃荒的现象, [13:07.53]生产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13:10.30]朱瞻基很明白,现在已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13:16.55]朱高煦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了。 [13:23.06]他感叹自己找错了工作,干什么不好 [13:27.87]偏偏要去干阴谋家,这一行虽然竞争不激烈, [13:33.14]但对素质要求极高, [13:36.14]朱高煦的素质不行,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什么结果也没有, [13:41.96]几个皇帝就在自己眼前不断上下, [13:46.66]现在连自己的晚辈朱瞻基也上台了, [13:50.53]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13:56.75]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大家都知道这位先生想要造反, [14:02.88]阴谋家这一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隐秘工作和地下工作, [14:08.76]相比之下,朱高煦先生可以算是这个行业的耻辱, [14:13.81]也颇为同行们所嘲笑。 [14:16.23]二十多年一事无成,造反造得人尽皆知, [14:22.17]所有一切不但侮辱了朱高煦先生的人格, [14:27.47]也侮辱了他的智商。 [14:29.67]不想再等,也不想再忍了, [14:35.77]兄弟我混二十多年容易么!造反了! [14:40.38]朱高煦派出了亲信枚青, [14:45.01]去京城找找自己的好朋友--张辅。 [14:49.14]他相信,凭着多年的交情, [14:50.87]这个人一定能够站在他的这边, [14:54.91]只要能把这个人拉过来,大事必成! [14:58.32]宣德元年(1426)七月,枚青潜入京城, [15:04.58]张辅热情地接待了他,共叙友谊之后, [15:10.56]问清了朱高煦的意图和枚青的来意, [15:14.54]要说这张辅为人也实在没话说,是个直爽人, [15:19.37]他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来得及给枚青安排, [15:23.07]就把他捆起来,连夜送给了朱瞻基。 [15:26.35]朋友?交情?呸!时务! [15:33.12]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 [15:39.39]却并不想动手,他希望和平解决。 [15:42.44]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 [15:47.83]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 [15:50.85]侯泰奉皇帝之命前来,迎接他的是气焰嚣张的朱高煦, [15:58.95]这位造反兄傲气十足,竟然面对天子来使南面而坐, [16:04.50]看那架势大有我造反我怕谁的意思。 [16:09.36]而朱高煦下面所说的话就很明显是他的心里话了: [16:14.17]“靖难时候,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 [16:21.04]结果太宗(朱棣)听信谗言,把我封到了这个地方, [16:26.77]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 [16:30.72]现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制我,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 [16:37.03]接着,他又向侯泰主动出示了自己的兵马军器, [16:44.56]明目张胆地说:“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 [16:50.26]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 [16:53.52]把那些煽动他的奸臣们抓来送给我, [16:57.66]再和他接着谈(徐议我所欲)。” [17:01.63]到了这个地步,不打也得打了, [17:05.30]朱瞻基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平叛, [17:10.21]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 [17:15.79]而张辅更是十分积极,希望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17:22.32]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 [17:28.29]如果皇帝亲征,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朱高煦。 [17:33.15]张辅不服气,与杨荣争论了起来, [17:37.71]双方争执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17:39.75]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 [17:44.62]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话, [17:49.33]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17:53.35]“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18:01.69]大家伙应该还记得李景隆? [18:04.50]对,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 [18:08.27]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一败涂地 [18:12.80]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18:17.71]宣德元年(1426)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 [18:23.65]在征途之中,他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们: [18:27.27]“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18:32.19]有大臣回答:“乐安太小, [18:35.34]他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抗拒大军。” [18:39.84]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18:46.88]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们说得都不对, [18:58.69]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 [19:02.43]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 [19:07.07]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们的家属都在乐安, [19:14.46]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 [19:17.61]“他会一直在乐安等着我的。” [19:21.98]事实确实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 [19:28.77]倒不是因为他想决一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19:34.49]他原先以为会是薛禄带兵平乱,并不放在眼里 [19:38.96]没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亲自来了 [19:43.13]一下子慌了手脚,赶快组织士兵抵抗 [19:47.29]八月二十日,朱瞻基率兵到达乐安城外 [19:53.75]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 [19:56.30]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的, [20:02.61]气势却十分吓人,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 [20:07.76]这样一来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20:09.86]朱瞻基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 [20:15.66]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 [20:21.13]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 [20:25.69]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 [20:29.34]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 [20:33.62]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猪头。 [20:39.66]朱高煦狼狈不堪,只好派人出诚送信, [20:46.76]表示愿意出城投降, [20:49.41]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就前来自首。 [20:55.70]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1:01.87]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朱瞻基, [21:06.74]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 [21:10.65]对他说了一番义正严辞的话: [21:13.42]“宁可战死,决不做俘虏!”(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 [21:17.82]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准备投降了, [21:23.99]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 [21:27.30]他顿时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 [21:33.84]发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 [21:38.55]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 [21:43.89]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 [21:48.97]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21:53.42]“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21:57.18]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22:03.51]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阴谋家做不成, [22:10.16]造反也失败,不做好人,连坏人也做不成, [22:15.97]这样的一个活宝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22:20.35]朱高煦,你的名字是弱者。 [22:25.43]朱高煦扮演这场滑稽戏,无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 [22:32.79]朱高煦出来投降后,按照规矩, [22:37.66]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 [22:40.47]通俗点说就是骂人,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来做的。 [22:47.47]于是皇帝便指派了身边的一个御史,去完成这项骂人的工作, [22:54.41]但皇帝绝对想不到的是, [22:56.19]自己随意指派的御史竟然骂出了名堂,骂出了精彩。 [23:03.39]这位御史领命之后,踏步上前, [23:09.84]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无丝毫惧色, [23:15.15]开始数落其罪状,骂声宏亮,条理清晰, [23:19.28]并能配合严厉的表情,众人为之侧目。(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23:23.59]朱高煦那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23:29.36]他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 [23:35.03]这一情景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23:43.07]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后, [23:47.50]他当即下令派这个人巡按江西。(注意,不是巡抚) [23:54.36]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也不算什么高升, [24:01.39]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然后加以重用。 [24:08.77]事实证明,这一次,朱瞻基并没看错, [24:12.09]这位声音洪亮的御史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24:18.03]在二十年后,他将挺身而出, [24:22.41]奋力挽救国家的危亡,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千古流芳。 [24:28.70]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谦。